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药代动力学研究理论基础 | 第11-16页 |
·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内容 | 第12页 |
·影响药物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因素 | 第12-15页 |
·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步骤 | 第15页 |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药效学研究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药效学研究的意义 | 第17页 |
·药效学研究的方法 | 第17页 |
·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17-18页 |
·经皮给药理论基础 | 第18页 |
·经皮给药系统 | 第18页 |
·经皮给药的优势 | 第18页 |
·芍药甘草汤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芍药甘草汤物质基础 | 第19页 |
·芍药甘草汤药理 | 第19-20页 |
·芍药甘草汤配伍研究 | 第20-21页 |
·选题目的与依据 | 第21-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2 芍药苷、甘草酸、甘草次酸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3-35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3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23页 |
·仪器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标准溶液配制方法 | 第23-24页 |
·样品处理方法 | 第24页 |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4-25页 |
·方法学确证 | 第25-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4页 |
·内标物的确定 | 第26-27页 |
·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27页 |
·色谱条件选择及专属性考察 | 第27-30页 |
·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及提取回收率 | 第30-33页 |
·稳定性考察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灌胃给药后芍药苷对甘草酸体内吸收的影响 | 第35-41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5-36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35页 |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实验动物 | 第35-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药动学实验 | 第36页 |
·浆样品处理 | 第36页 |
·定量分析方法 | 第36页 |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4 灌胃给药甘草酸对芍药苷体内吸收的影响 | 第41-48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1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41页 |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实验动物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41-42页 |
·样品的处理 | 第42页 |
·样品中药物浓度的检测 | 第42-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7页 |
·灌胃给药后甘草酸对芍药苷药代动力学影响 | 第43-44页 |
·不同组织中甘草酸浓度对芍药苷吸收的影响 | 第44-45页 |
·小肠壁中甘草酸浓度对芍药苷吸收的影响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5 芍药苷-甘草次酸经皮贴片的研制 | 第48-55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8-49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48页 |
·实验仪器 | 第48-49页 |
·实验动物 | 第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芍药苷-甘草次酸经皮贴片的制备 | 第49页 |
·芍药苷-甘草次酸经皮贴片体外释放实验 | 第49页 |
·芍药苷-甘草次酸经皮贴片体外透过实验 | 第49-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4页 |
·芍药苷-甘草次酸经皮贴片的释放行为 | 第50-52页 |
·芍药苷-甘草次酸经皮贴片体外透过实验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芍药苷-甘草次酸经皮贴片局部组织分布及镇痛活性研究 | 第55-60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5-56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55页 |
·实验仪器 | 第55-56页 |
·实验动物 | 第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芍药苷-甘草次酸经皮贴片局部组织分布实验 | 第56页 |
·醋酸扭体实验 | 第56页 |
·痛经模型实验 | 第56-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59页 |
·芍药苷-甘草次酸经皮贴片局部组织分布实验 | 第57页 |
·醋酸扭体实验实验结果 | 第57-58页 |
·痛经模型实验结果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