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联合稀疏表示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第13-15页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3-15页
        1.3.2 论文创新点第15页
    1.4 章节安排第15-17页
2 图像融合基本理论第17-29页
    2.1 引言第17页
    2.2 图像融合的层次第17-18页
    2.3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的常用融合方法第18-20页
        2.3.1 空间域图像融合方法第18-19页
        2.3.2 频率域图像融合方法第19-20页
    2.4 融合规则第20-21页
    2.5 图像去噪第21-24页
        2.5.1 空间域去噪第22-23页
        2.5.2 变换域去噪第23-24页
    2.6 图像融合评价体系第24-28页
        2.6.1 主观评价体系第25页
        2.6.2 客观评价体系第25-28页
    2.7 本章小结第28-29页
3 基于稀疏表示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第29-41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图像的稀疏表示第29-34页
        3.2.1 信号的稀疏表示第29-30页
        3.2.2 优化方法第30-31页
        3.2.3 字典训练方法第31-34页
    3.3 基于稀疏表示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第34-35页
        3.3.1 源图像的稀疏表示第34页
        3.3.2 融合规则与步骤第34-35页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5-40页
        3.4.1 无噪声图像融合效果比较第36-39页
        3.4.2 有噪声图像融合效果比较第39-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4 基于联合稀疏表示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第41-55页
    4.1 引言第41页
    4.2 联合稀疏表示理论第41-42页
    4.3 基于多尺度变换的图像融合方法第42-46页
        4.3.1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第42-44页
        4.3.2 基于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的图像融合第44-46页
    4.4 基于多尺度与联合稀疏表示相结合的图像融合方法第46-49页
        4.4.1 低频子带融合规则第47-48页
        4.4.2 高频子带融合规则第48页
        4.4.3 融合方法主要步骤第48-49页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9-54页
        4.5.1 小波变换与联合稀疏表示相结合的图像融合第50-52页
        4.5.2 NSCT与联合稀疏表示相结合的图像融合第52-54页
    4.6 本章小结第54-55页
5 总结与展望第55-57页
    5.1 主要研究内容总结第55页
    5.2 未来工作展望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致谢第61-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维空时无线信道测量及参数估计算法研究
下一篇:空战威胁可视化评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