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论文

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实践探索与机制优化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1.2.1 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主体研究第9-10页
        1.2.2 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及渠道创新的研究第10-11页
        1.2.3 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研究第11-12页
    1.3 国内外文献启示第12-13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3-16页
        1.4.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2 研究方法第14-16页
2 基础设施投融资理论概述第16-20页
    2.1 基础设施的界定第16-17页
        2.1.1 基础设施的概念第16页
        2.1.2 基础设施的特点第16-17页
        2.1.3 基础设施的作用第17页
    2.2 基础设施投融资相关理论第17-19页
        2.2.1 公共产品理论第17-18页
        2.2.2 项目区分理论第18-19页
        2.2.3 可销售性理论第19页
    2.3 本章小结第19-20页
3 国外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经验借鉴第20-23页
    3.1 美国模式第20页
    3.2 法国模式第20-21页
    3.3 英国模式第21页
    3.4 日本模式第21-22页
    3.5 小结第22-23页
4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主要模式第23-27页
    4.1 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第23-24页
        4.1.1 财政资金类融资模式第23页
        4.1.2 银行贷款融资第23页
        4.1.3 土地出让融资第23页
        4.1.4 财政部代发政府债券第23-24页
    4.2 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第24-26页
        4.2.1 公私合作融资第24-25页
        4.2.2 资产证券化融资第25页
        4.2.3 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第25-26页
        4.2.4 信托计划融资第26页
    4.3 小结第26-27页
5 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第27-34页
    5.1 重庆市基础设施拥有量第27页
    5.2 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特征第27-32页
        5.2.1 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大第27-28页
        5.2.2 基础设施投资稳步增长第28-29页
        5.2.3 基础设施各行业发展速度差异明显第29-31页
        5.2.4 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待增强第31-32页
        5.2.5 基础设施建设未来融资压力大第32页
    5.3 小结第32-34页
6 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成功的投融资模式第34-43页
    6.1 重庆市投融资模式概述第34-36页
        6.1.1 定义和特征第34页
        6.1.2 重庆投融资模式的适用条件第34页
        6.1.3 重庆投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第34-35页
        6.1.4 重庆市投融资模式对策建议第35-36页
    6.2 重庆市投融资模式具体案例提炼第36-39页
        6.2.1 集中区县信用模式第36页
        6.2.2 更换投资主体模式第36-37页
        6.2.3 土地换项目模式第37-38页
        6.2.4 股权信托模式第38页
        6.2.5 引入外资模式第38-39页
        6.2.6 发行企业债券模式第39页
        6.2.7 特许权经营模式第39页
    6.3 重庆市投融资模式和国内其他城市模式的比较第39-42页
        6.3.1 上海模式第40页
        6.3.2 天津模式第40-41页
        6.3.3 三种模式的比较第41-42页
    6.4 小结第42-43页
7 完善重庆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建议第43-46页
    7.1 投资方面第43页
        7.1.1 放松对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的管制第43页
        7.1.2 建立合理的投资退出机制第43页
    7.2 融资方面第43-44页
        7.2.1 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第43页
        7.2.2 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第43-44页
        7.2.3 鼓励融资方式多元化、市场化第44页
    7.3 机制及政策优化方面第44-45页
        7.3.1 增加基础设施项目的盈利能力第44页
        7.3.2 打破行业垄断实行建管分离第44页
        7.3.3 改革基础设施价格体制第44-45页
        7.3.4 完善金融政策提供金融支持第45页
        7.3.5 成立专门的中介机构第45页
    7.4 小结第45-46页
8 结论第46-48页
致谢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投资者情绪AH股价差研究
下一篇: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对竞争力、盈利能力和风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