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庸》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一、学术前史与研究缘起 | 第12-19页 |
二、研究进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中庸》与中庸思想 | 第21-35页 |
第一节 《中庸》学的产生与地位演变 | 第21-24页 |
一、《中庸》的作者与结集 | 第21-22页 |
二、《中庸》地位演变三阶段之大势 | 第22-24页 |
第二节 《中庸》中的内圣外王与中庸之道 | 第24-33页 |
一、修身与为政:《中庸》中的内圣外王 | 第24-30页 |
二、仁与礼:《中庸》中的中庸之道 | 第30-33页 |
小结 《中庸》主题与中庸思想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学术转型与清初《中庸》学 | 第35-49页 |
第一节 分歧与回归:王夫之《中庸》诠释的变化过程 | 第35-42页 |
一、船山《中庸》类著述之分期 | 第35-37页 |
二、船山与朱子及其后学之分歧 | 第37-40页 |
三、船山回归朱子之学的心路历程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反朱子学与毛奇龄的《中庸》“改错” | 第42-47页 |
一、《中庸》“改错”与毛奇龄回归旧制的努力 | 第42-44页 |
二、《中庸》“改错”对朱子《章句》之批判 | 第44-46页 |
三、毛奇龄的反朱子学思想特质 | 第46-47页 |
小结 王船山、毛奇龄与明清之际的学术转向 | 第47-49页 |
第三章 王学后劲与《中庸》 | 第49-64页 |
第一节 朱、陆兼采与孙奇逢的《中庸》“近指” | 第49-55页 |
一、孙奇逢的理、气观 | 第49-50页 |
二、调和程朱、陆王的努力 | 第50-53页 |
三、以实补虚与提倡实学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反身实践与李颙的《中庸》诠释思想 | 第55-62页 |
一、悔过自新的学术主张 | 第55-58页 |
二、反之于躬的修身工夫 | 第58-60页 |
三、李颙在关学中的重要地位 | 第60-62页 |
小结 实用践履与王学后劲之努力 | 第62-64页 |
第四章 颜李学派与《中庸》 | 第64-80页 |
第一节 习行经济与颜元的《中庸》诠释思想 | 第64-72页 |
一、“三事三物”与“习行”思想 | 第64-67页 |
二、颜元对理学的批判 | 第67-70页 |
三、颜元学术思想的主要特点 | 第70-72页 |
第二节 李塨的《中庸传注》 | 第72-78页 |
一、对颜元学说的继承 | 第72-76页 |
二、李塨学术的新变 | 第76-77页 |
三、李塨在颜李学派中的重要地位 | 第77-78页 |
小结 特立独行的颜李学派 | 第78-80页 |
第五章 程朱学派与《中庸》 | 第80-96页 |
第一节 卫道朱子与陆陇其的《中庸》诠释思想 | 第80-86页 |
一、居敬穷理,内外交养 | 第80-81页 |
二、刊除异说,羽翼朱子 | 第81-84页 |
三、崇实黜虚,实行实学 | 第84-86页 |
第二节 李光地的《中庸》诠释思想 | 第86-94页 |
一、以明理为旨归的学术取向 | 第86-88页 |
二、李光地与朱子学之歧异 | 第88-93页 |
三、李光地的影响及评价 | 第93-94页 |
小结 程朱学派与清初社会秩序的重建 | 第94-96页 |
第六章 考据学与《中庸》 | 第96-115页 |
第一节 地理考证与阎若璩的《中庸》研究 | 第96-103页 |
一、地名、地理沿革之考证 | 第96-100页 |
二、博极群书与实地考察 | 第100-102页 |
三、阎若璩与乾嘉学派之关系 | 第102-103页 |
第二节 考异辨正与翟灏的《中庸》研究 | 第103-114页 |
一、“总考”中的《中庸》考异 | 第103-109页 |
二、“条考”中的《中庸》考异 | 第109-113页 |
三、《中庸》考异的考据学特色 | 第113-114页 |
小结 阎若璩、翟灏与清代考据学之流变 | 第114-115页 |
第七章 今文经学与晚清《中庸》学 | 第115-137页 |
第一节 郭嵩焘《中庸章句质疑》与立身制行 | 第115-123页 |
一、汉、宋调和与“立身制行”的提出 | 第115-119页 |
二、“立身制行”思想的理论内涵 | 第119-122页 |
三、“立身制行”的践行 | 第122-123页 |
第二节 康有为《中庸注》与立教改制 | 第123-135页 |
一、清代今文经学与康有为著作中的立教改制思想 | 第123-126页 |
二、《中庸注》中的立教改制思想 | 第126-130页 |
三、《中庸注》的阐释特点 | 第130-135页 |
小结 郭嵩焘、康有为之比较 | 第135-137页 |
结语 | 第137-144页 |
一、清代《中庸》学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 第137-141页 |
二、传承、反思与超越:清代《中庸》学的演变过程 | 第141-142页 |
三、清代《中庸》学对当代《中庸》研究的启示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2-153页 |
后记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