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重点与趋势 | 第18-27页 |
1.3.1 运动目标检测 | 第19-21页 |
1.3.2 特征提取与描述 | 第21-24页 |
1.3.3 人体行为识别 | 第24-27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 第27-31页 |
1.4.1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7-28页 |
1.4.2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8-31页 |
第2章 基于鲁棒的自适应视觉背景提取算法的运动目标检测 | 第31-45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运动目标检测算法分析 | 第32-35页 |
2.3 鲁棒的自适应视觉背景提取算法设计 | 第35-40页 |
2.3.1 鲁棒的基于图像对比度的背景建模 | 第35-37页 |
2.3.2 基于最近最少变化更新策略的背景更新 | 第37-39页 |
2.3.3 基于自适应阈值的运动目标检测 | 第39-40页 |
2.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2.4.1 针对自适应阈值运动的目标检测的实验比较 | 第41-42页 |
2.4.2 针对最近最少变化更新策略的背景更新的实验比较 | 第42-43页 |
2.4.3 针对基于图像对比度的背景建模的实验比较 | 第43-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基于块直方图的人体行为融合特征描述 | 第45-54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基于运动区域的形态特征与运动特征提取 | 第45-48页 |
3.2.1 基于运动区域的形态特征提取 | 第45-47页 |
3.2.2 基于运动区域的运动特征提取 | 第47-48页 |
3.3 基于块直方图的形态特征与运动特征描述与融合 | 第48-51页 |
3.3.1 基于块直方图的形态特征描述 | 第49页 |
3.3.2 基于块直方图的运动特征描述 | 第49-51页 |
3.3.3 基于块直方图的融合特征描述子 | 第51页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基于快速判别公共向量的人体行为特征描述 | 第54-68页 |
4.1 引言 | 第54-55页 |
4.2 快速判别公共向量算法设计 | 第55-60页 |
4.2.1 判别公共向量的计算 | 第55-57页 |
4.2.2 基于快速判别公共向量的分类 | 第57-58页 |
4.2.3 算法性能比较 | 第58-60页 |
4.3 基于快速判别公共向量的人体行为特征描述 | 第60-61页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1-67页 |
4.4.1 基于快速判别公共向量的人脸识别实验 | 第61-66页 |
4.4.2 基于快速判别公共向量的行为识别实验 | 第66-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基于SVM-HMM混合模型的人体行为识别 | 第68-79页 |
5.1 引言 | 第68-69页 |
5.2 面向人体行为识别的SVM-HMM混合模型设计 | 第69-72页 |
5.2.1 混合模型中的SVM层设计 | 第69-71页 |
5.2.2 SVM层的概率输出 | 第71页 |
5.2.3 混合模型中的HMM层设计 | 第71-72页 |
5.3 SVM-HMM混合模型的训练和识别 | 第72-75页 |
5.3.1 行为特征与关键帧提取 | 第72-74页 |
5.3.2 SVM-HMM的训练与识别 | 第74-75页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5-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6章 基于遗传算法规则进化的人体行为识别 | 第79-89页 |
6.1 引言 | 第79-80页 |
6.2 面向人体行为识别的规则设计 | 第80-83页 |
6.2.1 行为识别规则中约束条件的选择 | 第80-82页 |
6.2.2 基于J48决策树的行为识别初始规则生成 | 第82-83页 |
6.3 基于遗传算法的规则进化 | 第83-85页 |
6.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5-8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7章 水电站运动人体异常行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89-94页 |
7.1 引言 | 第89页 |
7.2 异常行为监控系统框架与功能模块设计 | 第89-91页 |
7.2.1 系统框架结构设计 | 第89-90页 |
7.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第90-91页 |
7.3 异常行为监控系统的功能实现 | 第91-9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8章 总结和展望 | 第94-97页 |
8.1 全文的工作总结 | 第94-95页 |
8.2 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目录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