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课题的来源以及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 | 第8-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4-27页 |
第一节 越轨新闻报道的界定 | 第14-23页 |
一、越轨行为 | 第14-17页 |
(一)越轨行为的界定 | 第14-16页 |
(二)越轨行为与社会规范的分类 | 第16-17页 |
二、越轨新闻报道 | 第17-23页 |
(一)越轨新闻报道的研究对象 | 第17页 |
(二)越轨新闻报道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7-18页 |
(三)越轨新闻报道的界定 | 第18-20页 |
(四)越轨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 | 第20-23页 |
第二节 越轨新闻报道的动因分析 | 第23-27页 |
一、发挥媒体监视环境的功能与受众心理满足的需要 | 第23-24页 |
(一)媒体监察环境的需要 | 第23-24页 |
(二)媒体满足受众心理的需要 | 第24页 |
二、媒体履行社会责任以及实现盈利的需要 | 第24-25页 |
三、网络大众流行文化与越轨新闻报道的契合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越轨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 第27-36页 |
第一节 越轨新闻事实固有的负效果 | 第27-29页 |
一、威胁社会稳定 | 第27页 |
二、混淆道德标准 | 第27-28页 |
三、降低社会透明度 | 第28页 |
四、散播恐慌气氛 | 第28页 |
五、混淆社会认知 | 第28-29页 |
六、刺激越轨模仿 | 第29页 |
第二节 越轨新闻报道策略的错误用法 | 第29-34页 |
一、关于越轨者及其行为报道的偏差 | 第29-34页 |
(一)对越轨行为的过度渲染 | 第29-31页 |
(二)越轨者言论的照搬照用及其形象的错误展示 | 第31-34页 |
第三节 媒体间的溢散效应 | 第34-36页 |
一、越轨事件的新闻炒作 | 第34-35页 |
二、制造越轨新闻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正确使用越轨新闻的报道策略 | 第36-56页 |
第一节 从“为什么”上祛除越轨的合理性 | 第36-39页 |
一、在越轨动机解释方面突出权力群体的声音 | 第37-38页 |
二、推翻越轨者对原因的解释 | 第38-39页 |
三、有选择地不报道越轨动机 | 第39页 |
第二节 对越轨进行边缘化处理 | 第39-45页 |
一、对越轨者本人的边缘化 | 第40-43页 |
(一)强调人格异常 | 第40-42页 |
(二)突出道德污点 | 第42-43页 |
二、对越轨行为的边缘化 | 第43-45页 |
第三节 从“怎么样”祛除越轨的合理性 | 第45-49页 |
一、群体越轨事件的后果报道策略 | 第45-47页 |
二、个体越轨事件的后果报道策略 | 第47-48页 |
三、突出越轨行为对越轨者本人造成的伤害 | 第48-49页 |
第四节 突出社会规范维护机构对越轨行为制裁的严肃性 | 第49-56页 |
一、描述社会规范执行机关对越轨者、越轨行为的惩处过程 | 第49-51页 |
二、刻画正面形象以反衬越轨行为的不合理性 | 第51-56页 |
(一)正面形象的群体式刻画 | 第52-53页 |
(二)正面形象的个人式刻画 | 第53-56页 |
第四章 越轨新闻的报道策略使用偏差之应对 | 第56-69页 |
第一节 强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越轨新闻报道的指导 | 第56-63页 |
一、越轨新闻报道策略使用的外部制约因素 | 第57-61页 |
(一)法律 | 第57-58页 |
(二)政府 | 第58-59页 |
(三)经济 | 第59页 |
(四)压力群体 | 第59-60页 |
(五)受众 | 第60-61页 |
二、越轨新闻报道策略使用的内部制约因素 | 第61-63页 |
(一)新闻职业道德要求 | 第61-62页 |
(二)新闻从业者的自我约束 | 第62-63页 |
第二节 提高越轨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 | 第63-69页 |
一、从报道的时间与范围上改进越轨新闻报道 | 第63-66页 |
(一)在适时的前提下快速报道越轨新闻 | 第63-65页 |
(二)增加越轨新闻的报道范围 | 第65-66页 |
二、以社会效益来要求越轨新闻报道的质量 | 第66-69页 |
(一)提高越轨新闻报道的“实用性” | 第66-67页 |
(二)提高越轨新闻报道“实用性”的具体办法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