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车制动感觉评价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 第12页 |
1.2 乘用车制动感觉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制动感觉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制动感觉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乘用车行驶工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1 行驶工况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2 行驶工况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0-22页 |
第2章 制动感觉研究方法分析 | 第22-34页 |
2.1 数据的筛选与处理 | 第22-24页 |
2.2 制动工况评价指标 | 第24-25页 |
2.3 踏板感觉评价方法 | 第25-26页 |
2.4 研究制动噪声的角总成模型 | 第26-30页 |
2.5 台架试验的夹具影响 | 第30-32页 |
2.6 本章小节 | 第32-34页 |
第3章 制动感觉测试系统的硬件构成 | 第34-42页 |
3.1 测试系统的总体构成 | 第34-35页 |
3.2 传感器选取及其功能 | 第35-37页 |
3.3 LINK3802数据采集系统 | 第37-38页 |
3.4 LINK3900制动惯量测试台架 | 第38-40页 |
3.5 城市及道路选择 | 第40-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制动感觉评价主客观一致性研究 | 第42-64页 |
4.1 制动工况主客观一致性验证 | 第42-53页 |
4.1.1 制动初速度 | 第46-47页 |
4.1.2 制动速度差 | 第47-49页 |
4.1.3 制动盘温度变化 | 第49-50页 |
4.1.4 制动减速度 | 第50-51页 |
4.1.5 制动踏板力 | 第51-53页 |
4.2 踏板感觉评价主客观评价关联性研究 | 第53-59页 |
4.2.1 客观测试结果 | 第53-55页 |
4.2.2 主客观关联性分析 | 第55-57页 |
4.2.3 踏板感觉的主观评价结果 | 第57-59页 |
4.3 制动噪声发生率研究 | 第59-63页 |
4.3.1 制动时间 | 第59页 |
4.3.2 制动压力 | 第59-60页 |
4.3.3 制动初速度 | 第60-62页 |
4.3.4 制动盘初始温度 | 第62-63页 |
4.3.5 制动噪声试验结果分析 | 第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制动感觉评价实现 | 第64-76页 |
5.1 城市制动工况对制动感觉影响 | 第64-69页 |
5.1.1 城市交通拥堵工况 | 第64-65页 |
5.1.2 城市交通一般工况 | 第65-66页 |
5.1.3 城市交通高速工况 | 第66-67页 |
5.1.4 城市交通市郊工况 | 第67-68页 |
5.1.5 城市交通综合数据统计分析 | 第68-69页 |
5.2 车辆运行参数与制动感觉的关系 | 第69-71页 |
5.2.1 真空助力器介入的平顺性 | 第69-70页 |
5.2.2 最大制动踏板力 | 第70页 |
5.2.3 最大制动踏板行程 | 第70-71页 |
5.2.4 真空助力器介入点 | 第71页 |
5.3 车辆噪声与制动感觉关系的确定 | 第71-75页 |
5.3.1 制动噪声台架试验流程 | 第71-72页 |
5.3.2 制动噪声试验规范 | 第72-73页 |
5.3.3 制动噪声评价指标 | 第73-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76-7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6-7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