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新课程改革 | 第9页 |
1.1.2 从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2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2页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1 文献分析法 | 第12-13页 |
1.5.2 调查法 | 第13页 |
1.5.3 实验法 | 第13页 |
1.5.4 数理统计法 | 第13页 |
1.6 研究的框架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2.1.1 高效课堂 | 第14页 |
2.1.2 知识 | 第14-15页 |
2.1.3 分层 | 第15页 |
2.1.4 学情分析 | 第1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5-17页 |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7页 |
2.2.3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第17-18页 |
2.2.4 有效教学理论 | 第18-20页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研读 | 第20-27页 |
3.1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地位和相关内容 | 第20-21页 |
3.1.1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在必修部分的地位 | 第20页 |
3.1.2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在选修部分的地位 | 第20-21页 |
3.1.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在初中生物的地位 | 第21页 |
3.2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在课标、考纲的地位及高考相关试题 | 第21-24页 |
3.2.1 生物课程标准中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教学内容规定 | 第21-22页 |
3.2.2 生物高考大纲中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地位 | 第22-23页 |
3.2.3 生物高考题中的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第23-24页 |
3.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相关知识点 | 第24-27页 |
第四章 知识的分层的具体实施 | 第27-41页 |
4.1 实验对象和内容的选定 | 第27页 |
4.2 实验条件的分析 | 第27-28页 |
4.3 实验的具体步骤 | 第28页 |
4.4 试题的编制和实施 | 第28-33页 |
4.5 教学设计 | 第33-38页 |
4.6 数据分析 | 第38-41页 |
第五章 研究的结论和建议 | 第41-43页 |
5.1 研究的结论 | 第41页 |
5.2 研究的建议 | 第41-42页 |
5.2.1 掌握学生的学情 | 第41-42页 |
5.2.2 强化学生的课前预习意识 | 第42页 |
5.2.3 采取多样的教学策略 | 第42页 |
5.2.4 坚持高效教学的理念 | 第42页 |
5.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1 | 第45-5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