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由网络论战审视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问题--以杨绛去世引发的论战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8-13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2 文献综述第9-11页
        1.2.1 公共领域的产生及演化第9-10页
        1.2.2 国内学界关于公共领域的研究第10-11页
    1.3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 本研究局限第12-13页
2 杨绛去世引发的网络论战第13-27页
    2.1 论战发酵阶段(2016 年5月 25 日---5 月27日)第13-20页
        2.1.1 对杨绛先生“鸡汤文”式怀念的反击第16-18页
        2.1.2 微博最先引爆杨绛“污点”的讨论第18-20页
    2.2 论战热议阶段(2016 年5月 28 日---6 月1日)第20-22页
    2.3 论战升级阶段(2016 年6月 2 日---6 月7日)第22-26页
    2.4 论战尾声反思阶段( 2016 年6月 6 日以后)第26-27页
3 论战对中国公共领域建构的推动作用第27-37页
    3.1 论战媒介表达特点和话语策略第27-34页
        3.1.1 论战主体为公共知识分子,相对小众第27-29页
        3.1.2 多平台多圈层互动第29-33页
        3.1.3 论战水平高,氛围较为平和理性第33页
        3.1.4 专业知识开道,争夺话语权第33-34页
    3.2 促进公共领域的理性建构第34-37页
4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第37-47页
    4.1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所面临的困境第37-42页
        4.1.1 理论上对公共领域概念的理想化第37-40页
        4.1.2 集中的传播权力对网络公共领域的消解第40-41页
        4.1.3 过度的传播自由对网络公共领域的消解第41-42页
    4.2 如何建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第42-47页
        4.2.1 关注公众智识第42-43页
        4.2.2 关注公共知识分子第43-45页
        4.2.3 关注媒体平台建设第45-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声纹平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深度学习的蛋白质结构域边界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