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20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5-19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9-20页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 | 第20-22页 |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22-23页 |
1.5 研究的特色及创新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农业技术推广概论 | 第24-38页 |
2.1 农业推广概念、含义及性质 | 第24-26页 |
2.1.1 农业推广概念的引入 | 第24页 |
2.1.2 农业推广的含义 | 第24-25页 |
2.1.3 农业技术推广的性质 | 第25-26页 |
2.2 农业技术推广的地位和作用 | 第26-28页 |
2.2.1 农业技术推广的地位 | 第26-27页 |
2.2.2 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 第27-28页 |
2.3 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原理 | 第28-38页 |
2.3.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原理 | 第28-32页 |
2.3.2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 第32-34页 |
2.3.3 收益分布原理 | 第34-36页 |
2.3.4 农业技术推广的规模理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世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考察与经验借鉴 | 第38-55页 |
3.1 世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 | 第38页 |
3.2 世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考察 | 第38-51页 |
3.2.1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第38-42页 |
3.2.2 日本农业普及 | 第42-43页 |
3.2.3 加拿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第43-47页 |
3.2.4 以色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第47-48页 |
3.2.5 澳大利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第48-49页 |
3.2.6 泰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第49-51页 |
3.3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借鉴 | 第51-55页 |
第四章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及现状分析 | 第55-71页 |
4.1 建国前的农业技术推广 | 第55-57页 |
4.1.1 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 第55-56页 |
4.1.2 近代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 第56页 |
4.1.3 国民政府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 | 第56-57页 |
4.2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演变 | 第57-60页 |
4.2.1 恢复期 | 第57-58页 |
4.2.2 受挫期 | 第58页 |
4.2.3 曲折发展期 | 第58-59页 |
4.2.4 转轨期 | 第59-60页 |
4.2.5 改革发展期 | 第60页 |
4.3 农业技术推广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60-63页 |
4.3.1 农业技术进步改变农业增长方式 | 第60-61页 |
4.3.2 农业科学技术的外在性 | 第61页 |
4.3.3 农业技术进步收益 | 第61-63页 |
4.4 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概述 | 第63-65页 |
4.4.1 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 | 第63页 |
4.4.2 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主的推广组织 | 第63-64页 |
4.4.3 农业企业型技术推广组织 | 第64页 |
4.4.4 农业教育、科研型技术推广组织 | 第64-65页 |
4.5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5-67页 |
4.5.1 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与市场不协调,缺乏明确分工 | 第65页 |
4.5.2 重技术推广、轻素质教育 | 第65-66页 |
4.5.3 重科研、轻推广 | 第66页 |
4.5.4 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相脱节 | 第66-67页 |
4.5.5 农业技术市场发展滞后 | 第67页 |
4.6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趋势 | 第67-71页 |
4.6.1 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多元化发展 | 第68页 |
4.6.2 农业技术推广内容综合化 | 第68页 |
4.6.3 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多样化 | 第68-69页 |
4.6.4 农业技术推广的用户导向性趋于加强 | 第69页 |
4.6.5 农业技术推广向法制化迈进 | 第69页 |
4.6.6 主要农作物的技术推广仍要依赖政府推广组织 | 第69-71页 |
第五章 农户技术采用对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的影响 | 第71-97页 |
5.1 农业技术采用的特征 | 第71-73页 |
5.1.1 农业技术采用的一般特征 | 第71-72页 |
5.1.2 现阶段农户技术采用的特点 | 第72-73页 |
5.2 农户技术采用的经济分析 | 第73-79页 |
5.2.1 农户经济行为的理性化 | 第73-75页 |
5.2.2 农户技术采用追求利润最大化 | 第75页 |
5.2.3 农业技术进步改变农业生产函数 | 第75-77页 |
5.2.4 农户不同的风险观对技术采用的影响 | 第77页 |
5.2.5 信息制约下的农户技术采用 | 第77-79页 |
5.3 农户技术采用的动力分析 | 第79-80页 |
5.4 农户采用技术来源渠道的实证分析 | 第80-81页 |
5.5 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差异的分析 | 第81-88页 |
5.5.1 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行为差异的实证分析 | 第81-85页 |
5.5.2 现阶段农业技术应用的宏观取向与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差异的分析 | 第85-88页 |
5.6 农户技术采用的障碍因素分析 | 第88-92页 |
5.7 增强农户技术采用的对策 | 第92-97页 |
第六章 农业技术供体对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的影响 | 第97-113页 |
6.1 中国农业科研体系概况 | 第97-99页 |
6.1.1 组织结构 | 第97-98页 |
6.1.2 投资机制 | 第98-99页 |
6.1.3 管理协调机制 | 第99页 |
6.1.4 激励机制 | 第99页 |
6.2 农业科研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9-102页 |
6.2.1 农业科研投资减少、投资机制不完善 | 第99-100页 |
6.2.2 农业科研机构重叠、研究力量分散 | 第100-101页 |
6.2.3 农业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脱节仍比较严重 | 第101页 |
6.2.4 激励机制不完善、科研人员动力不足 | 第101-102页 |
6.3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科研体系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6.3.1 WTO协议与我国农业科研体系 | 第102-103页 |
6.3.2 WTO下农业科研体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第103-104页 |
6.4 立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科研体系 | 第104-113页 |
6.4.1 中国农业科研体系建设与改革中应处理的几个问题 | 第104-106页 |
6.4.2 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科研效率 | 第106页 |
6.4.3 农业科研机构分类改革 | 第106-108页 |
6.4.4 完善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 第108-109页 |
6.4.5 确立政府的农业科研投资主体地位、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 第109-110页 |
6.4.6 理顺科研资金分配机制 | 第110-111页 |
6.4.7 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科学的农业科研评价和监督机制 | 第111-113页 |
第七章 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分析 | 第113-129页 |
7.1 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现状 | 第113-116页 |
7.1.1 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结构 | 第113-114页 |
7.1.2 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管理体制 | 第114-115页 |
7.1.3 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投资机制 | 第115页 |
7.1.4 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运行机制的主要特点 | 第115-116页 |
7.2 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推广模式 | 第116-123页 |
7.2.1 项目推广模式 | 第116-117页 |
7.2.2 技术承包模式 | 第117-118页 |
7.2.3 技物结合模式 | 第118-119页 |
7.2.4 农业科技示范场及科技示范园区模式 | 第119-120页 |
7.2.5 农业技术市场模式 | 第120-121页 |
7.2.6 咨询服务型 | 第121-122页 |
7.2.7 媒体服务型 | 第122-123页 |
7.3 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23-126页 |
7.3.1 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不足 | 第123-124页 |
7.3.2 推广机构设置不合理 | 第124页 |
7.3.3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健全、推广力量分配不合理 | 第124-125页 |
7.3.4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残缺 | 第125页 |
7.3.5 管理体制滞后、政企不分、功能错位 | 第125-126页 |
7.4 改革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优化运行机制 | 第126-129页 |
7.4.1 改革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主要原则 | 第126页 |
7.4.2 明确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能 | 第126-127页 |
7.4.3 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设置机构 | 第127页 |
7.4.4 确保政府的推广资金投入,创新投入分配机制 | 第127页 |
7.4.5 设立农业技术推广基金 | 第127-128页 |
7.4.6 优化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 | 第128-129页 |
第八章 非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分析 | 第129-151页 |
8.1 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主的农民自我推广组织 | 第129-143页 |
8.1.1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背景 | 第129-130页 |
8.1.2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要性分析 | 第130-132页 |
8.1.3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概况 | 第132页 |
8.1.4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类型 | 第132-136页 |
8.1.5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技术推广的特点 | 第136-137页 |
8.1.6 协会的组织性质及与其它类似的非营利组织间的关系 | 第137-139页 |
8.1.7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9-141页 |
8.1.8 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对策 | 第141-143页 |
8.2 以企业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 | 第143-151页 |
8.2.1 企业型技术推广组织的形成及特点 | 第143-144页 |
8.2.2 企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经济学分析 | 第144-145页 |
8.2.3 企业型技术推广的主要模式 | 第145-147页 |
8.2.4 企业推广组织发展的对策 | 第147-151页 |
第九章 优化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 | 第151-165页 |
9.1 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 | 第151-152页 |
9.2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 | 第152-158页 |
9.2.1 分类推广管理机制 | 第152-154页 |
9.2.2 动力机制 | 第154-156页 |
9.2.3 竞争机制 | 第156页 |
9.2.4 协调机制 | 第156-158页 |
9.3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措施 | 第158-165页 |
9.3.1 稳定农业技术推广政策,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法制化 | 第158-159页 |
9.3.2 加强农业创新技术供给 | 第159-160页 |
9.3.3 完善农业技术市场,促进技术商品化 | 第160-161页 |
9.3.4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 第161页 |
9.3.5 完善农业技术产权保护制度 | 第161-163页 |
9.3.6 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 第163-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2页 |
致谢 | 第172-173页 |
作者简介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