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1.2.1 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研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外乡村建设理论研究 | 第17-20页 |
1.2.3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 第20-23页 |
1.3 核心概念 | 第23-24页 |
1.3.1 乡村 | 第23页 |
1.3.2 美丽乡村 | 第23-24页 |
1.3.3 生态文明 | 第24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 本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美丽乡村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26-33页 |
2.1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 第26-28页 |
2.1.1 浙江安吉美丽乡村模式 | 第26-27页 |
2.1.2 江苏高淳模式 | 第27页 |
2.1.3 江西婺源中国最美乡村 | 第27-28页 |
2.2 国外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 第28-31页 |
2.2.1 韩国的"新村运动" | 第29-30页 |
2.2.2 日本的"造村运动" | 第30-31页 |
2.3 国内外美丽乡村发展经验借鉴 | 第31-33页 |
2.3.1 科学规划 | 第31-32页 |
2.3.2 政府有效推动 | 第32页 |
2.3.3 有效的市场推动 | 第32页 |
2.3.4 以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媒介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温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现状 | 第33-40页 |
3.1 温州市概况 | 第33-34页 |
3.1.1 地理位置与人口 | 第33页 |
3.1.2 自然资源 | 第33页 |
3.1.3 人文资源 | 第33-34页 |
3.1.4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4页 |
3.2 温州市当前乡村环境问题 | 第34-36页 |
3.2.1 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资源环境要素制约加重 | 第34-35页 |
3.2.2 环境水污染仍旧形势严峻 | 第35页 |
3.2.3 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较薄弱 | 第35页 |
3.2.4 农村面源污染较严重 | 第35-36页 |
3.3 温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 第36-40页 |
3.3.1 温州市当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 第36-37页 |
3.3.2 温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成效 | 第37-40页 |
第四章 温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0-45页 |
4.1 影响温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方面 | 第40-41页 |
4.1.1 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第40页 |
4.1.2 文化所发挥的作用 | 第40页 |
4.1.3 三大基础产业与经济建设 | 第40-41页 |
4.1.4 城市化 | 第41页 |
4.2 温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4.2.1 建设思路有待拓宽 | 第42页 |
4.2.2 群众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 第42页 |
4.2.3 发展规划有待完善 | 第42页 |
4.2.4 长效建设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 第42页 |
4.2.5 建设资金有待落实 | 第42-43页 |
4.3 针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3-45页 |
4.3.1 缺乏美丽乡村的建设思路 | 第43页 |
4.3.2 全民参与建设的意识不强 | 第43页 |
4.3.3 缺少全面可行的科学规划 | 第43-44页 |
4.3.4 建设和管理存在的不足 | 第44页 |
4.3.5 建设资金供给不足 | 第44-45页 |
第五章 促进温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45-49页 |
5.1 温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原则 | 第45-46页 |
5.1.1 坚持城乡同步,优化结构 | 第45页 |
5.1.2 坚持注重生态,发展绿色 | 第45页 |
5.1.3 坚持分类实施,全面推动 | 第45-46页 |
5.1.4 坚持人民主体,同心协力 | 第46页 |
5.2 促进温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46-49页 |
5.2.1 深挖内涵,拓宽美丽乡村建设新思路 | 第46-47页 |
5.2.2 深入宣传,提高全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意识 | 第47页 |
5.2.3 因地制宜,重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新貌 | 第47页 |
5.2.4 注重结合,创新工作机制与建设管理并举 | 第47-48页 |
5.2.5 整合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