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燃料电池 | 第10-11页 |
1.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 第11-13页 |
1.4 非贵金属催化剂 | 第13-17页 |
1.4.1 碳载体 | 第13-15页 |
1.4.2 过渡金属 | 第15页 |
1.4.3 含氮前驱体 | 第15-17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6.2 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0-27页 |
2.1 实验药品 | 第20-21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3 商用炭黑的预处理 | 第21-22页 |
2.4 催化剂墨水的制备 | 第22页 |
2.5 工作电极的制备 | 第22页 |
2.6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2-25页 |
2.6.1 旋转圆盘电极测试 | 第22-23页 |
2.6.2 动力学分析 | 第23-25页 |
2.7 催化剂仪器表征 | 第25-27页 |
2.7.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5页 |
2.7.2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5页 |
2.7.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25-26页 |
2.7.4 X射线衍射仪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丙烯腈低聚物用于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27-45页 |
3.1 研究概述 | 第2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7-29页 |
3.2.1 丙烯腈调聚物(ANT)的合成 | 第27-28页 |
3.2.2 催化剂的合成 | 第28-2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9-44页 |
3.3.1 Co/ANT/C的合成优化 | 第29-30页 |
3.3.2 不同炭化温度对Co/ANT/C性能的影响 | 第30-32页 |
3.3.3 最优条件下Co/ANT/C及对比样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2-36页 |
3.3.4 标准Pt/C的电化学性能对比测试 | 第36-38页 |
3.3.5 Co/ANT/C形貌表征 | 第38-39页 |
3.3.6 Co/ANT/C的XPS表征 | 第39-43页 |
3.3.7 不同金属制备的M/ANT/C型催化剂催化性能对比 | 第43-44页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牛血清蛋白用于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45-62页 |
4.1 研究概述 | 第45-4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4.2.1 牛血清蛋白(BSA)溶液的配制 | 第46页 |
4.2.2 Fe/BSA/C等催化剂材料的制备 | 第46-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61页 |
4.3.1 Fe/BSA/C的合成优化 | 第47页 |
4.3.2 不同炭化温度对Fe/BSA/C性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3 最优条件下Fe/BSA/C及对比样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9-53页 |
4.3.4 Fe/BSA/C、BSA/C催化剂的形貌表征 | 第53-54页 |
4.3.5 Fe/BSA/C的XPS表征 | 第54-59页 |
4.3.6 BSA/C的XPS表征 | 第59-60页 |
4.3.7 不同金属制备的M/BSA/C型催化剂催化性能对比 | 第60-61页 |
4.4 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