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4-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4-28页 |
1.1 导致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 | 第15-16页 |
1.2 前列腺癌的主要诊断方法 | 第16-17页 |
1.3 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 第17-21页 |
1.3.1 传统的前列腺癌治疗方法 | 第17-18页 |
1.3.2 前列腺癌的化疗治疗方法 | 第18-19页 |
1.3.3 前列腺癌的化疗联合用药治疗方法 | 第19页 |
1.3.4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治疗新药 | 第19-21页 |
1.4 天然产物在药物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 第21-24页 |
1.4.1 基于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天然活性化合物发现策略 | 第22-23页 |
1.4.2 天然活性化合物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1.5 土贝母皂苷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 第24-26页 |
1.6 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的途径 | 第26-27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7-28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1.1 试验用细胞株 | 第28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9-3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0-38页 |
2.3.1 细胞的培养与传代 | 第30页 |
2.3.2 冻存细胞的复苏 | 第30-31页 |
2.3.3 培养细胞的冻存 | 第31页 |
2.3.4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 第31-32页 |
2.3.5 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实验 | 第32页 |
2.3.6 细胞核形态学染色实验 | 第32页 |
2.3.7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实验 | 第32-33页 |
2.3.8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实验 | 第33-34页 |
2.3.9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性氧实验 | 第34页 |
2.3.10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实验 | 第34-35页 |
2.3.11 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实验 | 第35-36页 |
2.3.12 统计学分析 | 第36-38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60页 |
3.1 抗肿瘤天然化合物筛选标准的确定 | 第38-39页 |
3.2 化合物对DU-145 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分析 | 第39页 |
3.3 TBMS1对前列腺癌DU-145 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39-42页 |
3.3.1 TBMS1能够显著地抑制前列腺癌DU-145 细胞活力 | 第40-41页 |
3.3.2 TBMS1对前列腺癌DU-145 细胞细胞核形态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 TBMS1对前列腺癌DU-145 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 第42-47页 |
3.4.1 TBMS1能够诱导前列腺癌DU-145 细胞凋亡 | 第42页 |
3.4.2 TBMS1对前列腺癌DU-145 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的时间依赖性分析 | 第42-43页 |
3.4.3 TBMS1对前列腺癌DU-145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4 TBMS1对前列腺癌DU-145 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 | 第44-46页 |
3.4.5 TBMS1对前列腺癌DU-145 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46-47页 |
3.5 TBMS1诱导DU-145 细胞凋亡机制研究 | 第47-52页 |
3.5.1 TBMS1对前列腺癌DU-145 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的激活作用 | 第48页 |
3.5.2 TBMS1对前列腺癌DU-145 细胞MAPK蛋白家族表达的影响 | 第48-49页 |
3.5.3 TBMS1对前列腺癌DU-145 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9-50页 |
3.5.4 TBMS1对前列腺癌DU-145 细胞氧化应激调控蛋白的影响 | 第50-51页 |
3.5.5 TBMS1对前列腺癌DU-145 细胞周期调控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1-52页 |
3.6 TBMS1对前列腺癌PC-3 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 | 第52-60页 |
3.6.1 TBMS1对前列腺癌PC-3 细胞活力影响的研究 | 第52-54页 |
3.6.2 TBMS1能够诱导前列腺癌PC-3 细胞发生凋亡 | 第54-60页 |
第4章 讨论 | 第60-64页 |
4.1 TBMS1能够诱导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凋亡 | 第60页 |
4.2 TBMS1能够通过氧化应激途径与内质网应激途径诱导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DU-145 细胞凋亡 | 第60-62页 |
4.3 TBMS1能够将前列腺癌细胞DU-145 周期阻滞在G0/G1期 | 第62-6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90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