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植物多糖及茶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11-21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多糖的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 | 第11-12页 |
1.2.1 多糖的一级结构 | 第11-12页 |
1.2.2 多糖的高级结构 | 第12页 |
1.3 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12-16页 |
1.3.1 免疫调节的作用 | 第12页 |
1.3.2 抗肿瘤的作用 | 第12-13页 |
1.3.3 多糖的抗氧化作用 | 第13-14页 |
1.3.4 多糖的降血糖作用 | 第14-16页 |
1.4 茶叶的降血糖作用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4.1 茶多酚的降血糖作用 | 第16-17页 |
1.4.2 茶多糖的降血糖作用 | 第17-18页 |
1.4.3 茶多糖结构与降血糖活性的关系 | 第18-19页 |
1.5 课题意义 | 第19-21页 |
第2章 茶多糖理化性质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 | 第21-35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1-23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2.3.1 茶多糖TPS的制备 | 第23页 |
2.3.2 DEAE-52 对茶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23-24页 |
2.3.3 Sephadex G-100 对茶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24页 |
2.3.4 单糖组成分析 | 第24-25页 |
2.3.5 茶多糖的分子量分布 | 第25页 |
2.3.6 傅里叶红外光谱对结构的分析 | 第25页 |
2.3.7 紫外可见光谱对结构的分析 | 第25页 |
2.3.8 扫描电镜对结构的分析 | 第25-26页 |
2.3.9 茶多糖在体外棕榈酸钠诱导的HepG2模型细胞中对脂代谢的改善作用 | 第26-27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2.4.1 绿茶多糖的制备 | 第27页 |
2.4.2 DEAE-52对茶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27-28页 |
2.4.3 Sephadex G-100对茶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28页 |
2.4.4 茶多糖的单糖组成与分子量分布 | 第28-29页 |
2.4.5 傅里叶红外光谱对结构的测定 | 第29-30页 |
2.4.6 紫外光谱对结构的分析 | 第30页 |
2.4.7 扫描电镜对结构的分析 | 第30-31页 |
2.4.8 茶多糖在体外棕榈酸钠诱导的HepG2模型细胞中对脂代谢的改善作用 | 第31-32页 |
2.5 结论 | 第32-35页 |
第3章 茶多糖降血糖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35-55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5-37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3.2.2 试验试剂 | 第35-36页 |
3.2.3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7-41页 |
3.3.1 茶多糖的制备 | 第37页 |
3.3.2 实验动物及饲料 | 第37页 |
3.3.3 二型糖尿病模型的复制和实验动物分组 | 第37-38页 |
3.3.4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 | 第38页 |
3.3.5 小鼠血压值的测定 | 第38页 |
3.3.6 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38页 |
3.3.7 肝脏和肾脏中酶活力的测定 | 第38-39页 |
3.3.8 免疫组化检测 | 第39页 |
3.3.9 免疫印迹法测定PI3K/AKT信号通路中蛋白的表达 | 第39-41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1-52页 |
3.4.1 体重的变化 | 第41-42页 |
3.4.2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 | 第42-43页 |
3.4.3 小鼠血压值的测定 | 第43-44页 |
3.4.4 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44-46页 |
3.4.5 肝脏和肾脏中酶活力的测定 | 第46-47页 |
3.4.6 组织病理学检测 | 第47-50页 |
3.4.7 免疫印迹法测定PI3K/AKt信号通路中蛋白的表达 | 第50-52页 |
3.5 结论 | 第52-55页 |
第4章 茶多糖和玉米醇溶蛋白制备新型双聚物紫杉醇纳米颗粒 | 第55-67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5-56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55页 |
4.2.3 实验仪器 | 第55-5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4.3.1 茶多糖的制备 | 第56页 |
4.3.2 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56-57页 |
4.3.3 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57-58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8-64页 |
4.4.1 纳米颗粒得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 第58-60页 |
4.4.2 纳米颗粒粒径和ζ-电位的测定 | 第60页 |
4.4.3 透射电镜(TEM)对纳米颗粒进行观察 | 第60-61页 |
4.4.4 差示量热扫描法对纳米颗粒的测定 | 第61-62页 |
4.4.5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纳米颗粒的测定 | 第62-64页 |
4.4.6 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 | 第64页 |
4.5 结论 | 第64-67页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