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1-15页 |
1.2.1 消极情绪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2.2 教师的应对方式 | 第13-15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8-22页 |
1.3.3 已有研究的总结 | 第22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22-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2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1.4.3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5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24-25页 |
1.5.1 研究重点 | 第24页 |
1.5.2 研究的难点 | 第24-25页 |
第2章 教师应对方式的总体描述 | 第25-32页 |
2.1 研究的分析性工具 | 第25-27页 |
2.1.1 教师应对幼儿消极情绪表达事件的方式 | 第25页 |
2.1.2 制定教师应对方式的分析框架 | 第25-26页 |
2.1.3 分析工具的操作性定义 | 第26-27页 |
2.2 教师应对方式的统计结果分析 | 第27-32页 |
2.2.1 幼儿消极情绪事件中教师应对方式的整体分布 | 第27-28页 |
2.2.2 应对方式和应对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 第28页 |
2.2.3 幼儿消极情绪事件持续时间和教师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 第28-30页 |
2.2.4 幼儿性别和教师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 第30页 |
2.2.5 教师的学历与教龄和教师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 第30-32页 |
第3章 教师应对方式的具体分析 | 第32-47页 |
3.1 教师应对方式的类型分析 | 第32-40页 |
3.1.1 引导鼓励型方式 | 第32-34页 |
3.1.2 不予理睬型方式 | 第34-35页 |
3.1.3 否定批评型方式 | 第35-37页 |
3.1.4 提示告知型方式 | 第37-38页 |
3.1.5 控制型方式 | 第38-40页 |
3.2 教师应对方式的特点分析 | 第40-43页 |
3.2.1 控制型和引导鼓励型方式使用的相对较多 | 第40-41页 |
3.2.2 教师对应对方法的使用与事件持续时间有关 | 第41-42页 |
3.2.3 幼儿的性别与教师选择应对方法无关 | 第42页 |
3.2.4 教师的教龄与教师选择应对方式有关 | 第42-43页 |
3.3 教师应对方式的现存问题 | 第43-47页 |
3.3.1 控制性方式过多 | 第43-44页 |
3.3.2 滥用否定批评 | 第44-45页 |
3.3.3 忽视现象较严重 | 第45-46页 |
3.3.4 缺少反思与改进 | 第46-47页 |
第4章 影响教师应对方式的因素分析 | 第47-51页 |
4.1 教师自身因素 | 第47-49页 |
4.1.1 教师的态度和观念 | 第47页 |
4.1.2 教师的情绪 | 第47-48页 |
4.1.3 工作任务繁忙 | 第48-49页 |
4.2 环境因素 | 第49-51页 |
4.2.1 幼儿园倾向的文化氛围 | 第49-50页 |
4.2.2 家园沟通的关系 | 第50-51页 |
第5章 建议 | 第51-56页 |
5.1 提高教师应对水平,优化教师应对方式 | 第51-52页 |
5.1.1 多用引导鼓励型方式 | 第51-52页 |
5.1.2 减少使用控制型和否定批评型方式 | 第52页 |
5.2 提高教师评价与反思能力,掌握教学机智 | 第52-53页 |
5.2.1 做一个会反思的老师 | 第52-53页 |
5.2.2 抓住教育契机,善用教育机智 | 第53页 |
5.3 转变观念,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 第53-54页 |
5.3.1 关爱幼儿 | 第53-54页 |
5.3.2 积极的认识幼儿的消极情绪 | 第54页 |
5.3.3 拒绝标签,提高判断能力 | 第54页 |
5.4 调整文化氛围,完善幼儿园教育评价 | 第54-56页 |
5.4.1 形成着眼于幼儿发展的文化氛围 | 第55页 |
5.4.2 建立完备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