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第2页 |
内容摘要 | 第3-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引子 | 第10页 |
第一节 对我国传统商业步行街的历时性考察 | 第10-13页 |
一. 街道的发展是城市起源模式之一 | 第10-11页 |
二. 购物场所的形成与发展变化——商业街道的形成 | 第11页 |
三. 商业街道的发展成熟和定型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工业社会的发展对街道生活的冲击与步行街概念的产生 | 第13-16页 |
一. 汽车交通与人本原则的对立 | 第13-14页 |
二. 城市特色和文脉的丧失 | 第14页 |
三. “步行者革命”——步行商业街的发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商业步行街的构成、影响要素及设计总则 | 第16-26页 |
第一节 商业步行街的选址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商业步行街的分类 | 第17页 |
第三节 商业步行街的交通组织方式 | 第17-19页 |
一. 外部交通组织 | 第17-18页 |
二. 内部交通组织 | 第18-19页 |
第四节 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环境的物质构成要素 | 第19-24页 |
一. 街区的状况 | 第19-20页 |
二. 步行街的适宜距离 | 第20页 |
三. 步行街的适宜宽度 | 第20页 |
四. 道路断面形式 | 第20-21页 |
五. 建筑物与街道的关系 | 第21-22页 |
六. 沿街建筑群的整体协调感 | 第22页 |
七. 街道的建筑轮廓线 | 第22-23页 |
八. 步行街中的广场 | 第23页 |
九. 商业步行街的设施和景观 | 第23-24页 |
第五节 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及景观环境塑造的总则 | 第24-26页 |
一. 重视环境系统的整体效益 | 第24页 |
二. 高度重视商业购物环境的文化特征 | 第24页 |
三. 把商业街的建设看成是创造城市个性风貌的重要途径 | 第24页 |
四. 注重城市形态和历史传统符号的保存改造和创新 | 第24-25页 |
五. 尽可能提供不同类型的步行交往流动空间 | 第25页 |
六. 突出商业街的环境艺术特征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的人性化塑造——人文精神的指导和应用 | 第26-52页 |
第一节 商业步行街的外部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与人的解释和接受 | 第27-28页 |
第三节 人性化的商业步行空间环境的涵构与设计原则 | 第28-31页 |
一. 人性化的步行商业空间环境的特性表达 | 第28-29页 |
二. 人性化的商业步行空间环境的建构特点 | 第29-31页 |
三. 人性化的商业步行街的设计原则 | 第31页 |
第四节 对人性化的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的形体理解 | 第31-36页 |
一. 比例:从不和谐到和谐 | 第31-32页 |
二. 尺度:室内与室外的差异 | 第32-33页 |
三. 韵律: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 | 第33页 |
四. 主和从:消除“噪音” | 第33-34页 |
五. 对比和微差:存同与求异 | 第34页 |
六. 色彩与材质:心理与视觉的分量 | 第34-36页 |
第五节 对人性化的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的时空理解 | 第36-42页 |
一. 层次和序列的连续性 | 第36-38页 |
二. 围合和渗透的不定性 | 第38页 |
三. 轴线、对称和均衡的动态性 | 第38-40页 |
四. 重复和再现的韵律性 | 第40-41页 |
五. 多样、统一的秩序性 | 第41-42页 |
第六节 对人性化的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在行为和心理方面的解释 | 第42-52页 |
一. 心理学的研究应用 | 第42-47页 |
1. 审美心理学的应用——移情、距离和对话 | 第42-43页 |
2. 环境心理学的应用 | 第43-47页 |
二. 行为建筑学的研究应用 | 第47-52页 |
1. 空间环境的多样性 | 第47页 |
2. 个性化空间中的个人空间与领域空间 | 第47-48页 |
3. 人的某些行为心理现象与人性化空间环境塑造 | 第48-50页 |
4. 诱发潜在活动的环境设计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商业步行街的特性化塑造——文脉主义建筑观的应用 | 第52-79页 |
第一节 文脉主义的相关概念 | 第52-54页 |
一. 文脉主义建筑观的复苏——历史背景概述 | 第52-53页 |
二. 文脉与文脉主义建筑观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商业步行街的历史文化环境的质量和意义 | 第54页 |
第三节 商业步行街文脉环境表达的元素和素材 | 第54-55页 |
第四节 商业步行街的建筑空间及界面形态 | 第55-56页 |
第五节 城市·整体层次上的商业步行街的文脉设计标准 | 第56-58页 |
一. 环境的特征性 | 第56页 |
二. 多样的统一 | 第56-57页 |
三. 多功能性 | 第57页 |
四. 清晰明确的布局 | 第57页 |
五. 感知的保证 | 第57页 |
六. 自然条件的利用 | 第57页 |
七. 含义 | 第57-58页 |
第六节 街区·区段层次上的商业步行街界面形态设计——商业步行街沿街建筑群的组合 | 第58-70页 |
一. 商业步行街的街道界面形态 | 第58-60页 |
二. 商业步行街沿街建筑群体形态设计的文脉主义原则 | 第60-65页 |
1. 延续性设计原则 | 第60-61页 |
2. 变异性设计原则 | 第61页 |
3. 象征性的设计原则 | 第61-65页 |
三. 商业步行街沿街建筑形态的整合设计手法 | 第65-70页 |
1. 化整为零 | 第65-66页 |
2. 间接对应 | 第66页 |
3. 装饰的运用 | 第66-68页 |
4. 强化细部 | 第68页 |
5. 感觉上的相似 | 第68-69页 |
6. 步行层的重点处理 | 第69-70页 |
7. 透视上的虚实相生 | 第70页 |
第七节 建筑·细部层次上的界面形态设计 | 第70-79页 |
一. 细部层次上的建筑形态 | 第71-73页 |
1. 建筑关键部位的细部装饰处理 | 第71-72页 |
2. 建筑的材质与色彩 | 第72-73页 |
3. 建筑细部的比例和尺度 | 第73页 |
二. 店面设计与街道家具、景观设施 | 第73-79页 |
1. 沿街店面设计 | 第73-75页 |
2. 街道家具与景观设施 | 第75-79页 |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 第79-84页 |
第一节 结语 | 第79-81页 |
一. 步行街利于交通管理 | 第79页 |
二. 步行街刺激商业发展 | 第79页 |
三. 步行街利于物质改善 | 第79-80页 |
四. 步行街利于提高社会效益 | 第80-81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81-84页 |
一. 步行街建设的“有机更新”模式 | 第81-82页 |
二. 注重历史文化的优势 | 第82页 |
三. 营造独特环境 | 第82页 |
四. 强化场所精神 | 第82-83页 |
五. 强调效益的综合性 | 第83页 |
六. “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及使用者参与设计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后记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