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0页 |
第1章 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 第10-16页 |
1.1 时代背景 | 第10-12页 |
1.1.1 佛学之复兴 | 第10-11页 |
1.1.2 诸子学之再起 | 第11-12页 |
1.1.3 甲午战败之刺激 | 第12页 |
1.2 思想渊源 | 第12-16页 |
1.2.1 墨子之“兼爱”与“格致” | 第13-14页 |
1.2.2 黄宗羲之“民本主义” | 第14页 |
1.2.3 大乘佛教之华严宗与唯识宗 | 第14-15页 |
1.2.4 对“以太”范畴的吸取 | 第15-16页 |
第2章 谭嗣同《仁学》中的哲学思想 | 第16-34页 |
2.1“以太—仁” | 第16-22页 |
2.1.1 对“以太”的论证 | 第16-19页 |
2.1.2“以太”与“仁” | 第19-21页 |
2.1.3“仁—通—平等” | 第21-22页 |
2.2“心力—仁” | 第22-26页 |
2.2.1 对“心力”的论证 | 第22-23页 |
2.2.2“心力”与“仁” | 第23-25页 |
2.2.3 对“以太”、“仁”、“心力”的思想简评 | 第25-26页 |
2.3《仁学》中的名实论、知行观 | 第26-34页 |
2.3.1“名”与“实”无相关的名实论 | 第26-28页 |
2.3.2 贵知贱行的知行观 | 第28-32页 |
2.3.3 对名实论、知行观的思想简评 | 第32-34页 |
第3章 谭嗣同《仁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 | 第34-44页 |
3.1 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 第34-39页 |
3.2 对纲常名教的批判 | 第39-42页 |
3.3 对谭嗣同社会政治思想的简评 | 第42-44页 |
第4章 谭嗣同《仁学》的影响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