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5-28页 |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 第15-18页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3.1 兼业经营 | 第20-21页 |
1.3.2 生产要素投入 | 第21页 |
1.3.3 生产保护性投入 | 第21页 |
1.3.4 技术效率 | 第21-22页 |
1.3.5 生产风险 | 第22页 |
1.4 研究思路、结构与方法 | 第22-2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1.4.2 论文结构 | 第24-25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5 可能的创新与研究的不足 | 第26-28页 |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7-28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8-52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8-33页 |
2.1.1 农户经济行为理论 | 第28-30页 |
2.1.2 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30-32页 |
2.1.3 农业生产的新古典理论 | 第32-33页 |
2.2 兼业经营对农户水稻生产影响的内在机制 | 第33-39页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39-49页 |
2.3.1 兼业经营动因研究 | 第39-42页 |
2.3.2 兼业经营对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研究 | 第42-44页 |
2.3.3 兼业经营对农业生产保护性投入影响研究 | 第44-46页 |
2.3.4 兼业经营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研究 | 第46-47页 |
2.3.5 兼业经营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 | 第47-48页 |
2.3.6 兼业经营对农业生产风险的影响研究 | 第48-49页 |
2.4 研究总评述 | 第49-52页 |
第3章 宏观背景:我国农户兼业经营与水稻生产特征变化分析 | 第52-69页 |
3.1 我国农户兼业经营基本特征 | 第52-57页 |
3.1.1 非农从业规模与非农收入比重波动中低速上升阶段 | 第53-55页 |
3.1.2 非农就业规模与非农收入比重稳定发展新阶段 | 第55页 |
3.1.3 近年来我国农户兼业经营情况 | 第55-57页 |
3.2 我国水稻生产的历史演变 | 第57-64页 |
3.2.1 水稻生产实现从波动性徘徊不前到恢复性的“十年增” | 第57-59页 |
3.2.2 水稻生产波动特征 | 第59-61页 |
3.2.3 水稻生产成本及其构成变化情况 | 第61-63页 |
3.2.4 水稻生产劳动投入与要素替代情况 | 第63-64页 |
3.3 我国水稻生产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约束 | 第64-67页 |
3.3.1 种植空间不断被压缩 | 第64-65页 |
3.3.2 农业用水压力不断加大 | 第65-66页 |
3.3.3 耕地质量退化严重 | 第66-67页 |
3.3.4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 第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4章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第69-77页 |
4.1 样本区域选择与概述 | 第69-70页 |
4.2 数据获取 | 第70-71页 |
4.3 样本农户的基本特征 | 第71-72页 |
4.4 样本农户兼业经营特征 | 第72-73页 |
4.5 样本农户水稻生产特征 | 第73-7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兼业经营对农户水稻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 | 第77-99页 |
5.1 引言 | 第77-78页 |
5.2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 第78-81页 |
5.2.1 理论分析 | 第78-79页 |
5.2.2 模型设定 | 第79-81页 |
5.3 变量选取与理论预期 | 第81-87页 |
5.3.1 农户兼业经营程度的影响因素 | 第81-83页 |
5.3.2 农户水稻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因素 | 第83-84页 |
5.3.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84-87页 |
5.4 兼业经营程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87-88页 |
5.5 兼业经营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 | 第88-90页 |
5.6 兼业经营对农户水稻生产劳动投入的影响 | 第90-93页 |
5.7 兼业经营对农户水稻生产资金投入的影响 | 第93-96页 |
5.8 兼业经营对农户生产性资产投资的影响 | 第96-97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6章 兼业经营对农户水稻生产保护性投入的影响 | 第99-113页 |
6.1 引言 | 第99-100页 |
6.2 样本农户水稻生产保护性投入特征 | 第100-101页 |
6.3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 第101-105页 |
6.3.1 理论分析 | 第101-103页 |
6.3.2 模型选择 | 第103-104页 |
6.3.3 变量描述 | 第104-105页 |
6.4 兼业经营对农户水稻生产保护性投入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6.5 兼业经营对劳动偏向型生产保护性投入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6.6 兼业经营对资金偏向型生产保护性投入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7章 兼业经营对农户水稻生产投入影响的产出效应 | 第113-128页 |
7.1 引言 | 第113页 |
7.2 研究策略与模型设定 | 第113-114页 |
7.2.1 生产投入对水稻产出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7.2.2 兼业经营对水稻产出的影响 | 第114页 |
7.3 变量选择与理论预期 | 第114-117页 |
7.3.1 变量选择与预期 | 第114-116页 |
7.3.2 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116-117页 |
7.4 生产投入对水稻产出影响的估计结果 | 第117-119页 |
7.5 兼业经营对水稻产出影响的估计结果 | 第119-122页 |
7.6 进一步实证检验与讨论 | 第122-126页 |
7.6.1 不同农业基础设施状况下的生产投入报酬与兼业经营效应 | 第122-124页 |
7.6.2 兼业经营与水稻产出之间非线性关系的检验 | 第124-126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8章 兼业经营对农户水稻生产投入影响的效率与风险效应 | 第128-145页 |
8.1 引言 | 第128-129页 |
8.2 研究策略与模型设定 | 第129-131页 |
8.3 变量选择与理论预期 | 第131-134页 |
8.3.1 变量选择与预期 | 第131-133页 |
8.3.2 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133-134页 |
8.4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结果 | 第134-135页 |
8.5 技术效率损失方程估计结果的解释 | 第135-138页 |
8.5.1 估计结果解释 | 第135-136页 |
8.5.2 技术效率分布 | 第136-138页 |
8.6 生产风险方程估计结果的解释 | 第138-140页 |
8.6.1 估计结果解释 | 第138-139页 |
8.6.2 生产风险分布 | 第139-140页 |
8.7 兼业经营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与生产风险影响的再估计 | 第140-143页 |
8.8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第9章 结论与启示 | 第145-153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46-149页 |
9.2 政策启示 | 第149-151页 |
9.3 研究展望 | 第151-153页 |
参考 文献 | 第153-163页 |
附录 | 第163-18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2-184页 |
致谢 | 第184-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