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岩浆岩(火成岩)论文

青藏高原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1-24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第11-16页
        1.1.1 幔源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1-13页
        1.1.2 藏南拉萨地块后碰撞岩浆活动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3-16页
    1.2 科学问题与选题依据第16-19页
        1.2.1 科学问题与研究意义第16-18页
        1.2.2 选题依据第18-19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9-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21页
        1.3.2 技术路线第21页
    1.4 项目依托情况与工作量第21-22页
        1.4.1 科研项目依托情况第21-22页
        1.4.2 完成的工作量第22页
    1.5 本文取得的主要进展第22-24页
2 区域地质背景和样品的岩石学特征第24-49页
    2.1 青藏高原的大地构造背景第24-25页
    2.2 青藏高原主要构造块体的特征第25-30页
        2.2.1 印度大陆板块和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第25-26页
        2.2.2 拉萨地块第26-29页
        2.2.3 羌塘地块第29页
        2.2.4 松潘甘孜-可可西里地块第29-30页
    2.3 拉萨地块后碰撞岩浆作用与样品的岩石学特征第30-49页
        2.3.1 拉萨地块后碰撞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第30-31页
        2.3.2 拉萨地块后碰撞岩浆岩的野外产状和样品的岩石学特征第31-49页
3 实验方法第49-65页
    3.1 样品测试前处理流程第49页
    3.2 锆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第49-52页
        3.2.1 定年方法的选择第49-51页
        3.2.2 实验方法第51-52页
    3.3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第52-55页
        3.3.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锆石Hf同位素分析第52-53页
        3.3.2 中科院地质所锆石Hf同位素分析第53-54页
        3.3.3 锆石Hf同位素计算和常用参数第54-55页
    3.4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第55-56页
        3.4.1 XRF测定全岩主量元素第55-56页
        3.4.2 ICP-OES测定全岩主量元素第56页
    3.5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第56-58页
    3.6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第58-60页
        3.6.1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Sr-Nd同位素分析第58-59页
        3.6.2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Sr-Nd同位素分析第59-60页
    3.7 全岩Pb同位素分析第60-61页
    3.8 全岩Re-Os同位素分析第61-62页
        3.8.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Re-Os同位素分析第61页
        3.8.2 美国迈阿密大学Re-Os同位素分析第61-62页
    3.9 全岩Mg同位素分析第62-64页
    3.10 全岩O同位素分析第64-65页
4 拉萨地块后碰撞岩浆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第65-103页
    4.1 锆石U-Pb定年、原位微量元素和Lu-Hf同位素特征第65-77页
        4.1.1 拉萨地块后碰撞幔源超钾质岩石第65-73页
        4.1.2 拉萨地块后碰撞钾质中酸性火山岩和埃达克质岩石第73-77页
    4.2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第77-93页
        4.2.1 拉萨地块后碰撞幔源超钾质岩石和地壳包体第77-80页
        4.2.2 拉萨地块后碰撞钾质中酸性火山岩和埃达克质岩石第80-93页
    4.3 全岩同位素特征第93-103页
        4.3.1 幔源超钾质岩石及其地壳包体的Sr-Nd同位素特征第93-95页
        4.3.2 钾质中酸性火山岩和埃达克质侵入岩的Sr-Nd同位素特征第95-97页
        4.3.3 雄巴-亚热地区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Pb-O同位素特征第97-99页
        4.3.4 幔源超钾质岩石及其地壳包体的Re-Os同位素特征第99-101页
        4.3.5 幔源超钾质岩石及其地壳包体的Mg同位素特征第101-103页
5 拉萨地块后碰撞超钾质岩石的成因与地幔交代作用第103-135页
    5.1 拉萨地块后碰撞超钾质岩石的起源第103-107页
        5.1.1 后碰撞超钾质岩石的地幔亲缘性第103-105页
        5.1.2 幔源超钾质岩石成因模型中存在的问题第105-107页
    5.2 幔源超钾质岩石锆石捕掳晶与地壳混染作用第107-113页
        5.2.1 超钾质岩石锆石捕掳晶的起源第107-108页
        5.2.2 中-新生代锆石捕掳晶反演拉萨地块地壳生长和加厚过程第108-111页
        5.2.3 元古代-古生代锆石捕掳晶对印度大陆地壳深俯冲的制约第111-113页
    5.3 地壳混染对超钾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第113-119页
        5.3.1 超钾质岩石的“石榴子石特征”与加厚下地壳的物质贡献第113-115页
        5.3.2 地壳混染作用对超钾质岩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第115-118页
        5.3.3 幔源超钾质岩石的Os同位素组成与地壳混染作用第118-119页
    5.4 后碰撞超钾质岩浆活动与地幔碳酸盐交代作用第119-135页
        5.4.1 地幔交代物质:特提斯洋壳沉积物与俯冲印度大陆地壳第120-122页
        5.4.2 地幔包体中的碳酸盐交代记录第122-123页
        5.4.3 地壳混染过程中的Mg同位素变化特征第123-127页
        5.4.4 超钾质岩石Os-Sr-Mg同位素示踪含碳酸盐洋壳沉积物的交代作用第127-132页
        5.4.5 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过程与藏南岩石圈地幔交代富集作用第132-135页
6 拉萨地块后碰撞钾质中酸性火山岩的成因第135-152页
    6.1 后碰撞钾质中酸性火山岩和埃达克质侵入岩的对比第135-136页
    6.2 后碰撞钾质和埃达克质岩石与幔源超钾质岩石的成因联系第136-142页
        6.2.1 后碰撞埃达克质侵入岩与幔源超钾质岩浆活动第137-138页
        6.2.2 后碰撞钾质中酸性火山岩与幔源超钾质岩浆活动的成因联系第138-142页
    6.3 后碰撞钾质和埃达克质岩浆活动对印度大陆俯冲过程的制约第142-145页
        6.3.1 后碰撞埃达克质岩浆活动与来自印度大陆地壳的物质贡献第142-144页
        6.3.2 后碰撞钾质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印度大陆地壳俯冲第144-145页
    6.4 钾质中酸性火山岩的成因及其对超钾质岩浆活动的启示第145-152页
        6.4.1 钾质中酸性岩浆活动中的新生地壳和古老地壳组分第146-148页
        6.4.2 岩浆分异作用对富钾特征的影响第148-150页
        6.4.3 对拉萨地块后碰撞幔源超钾质岩石成因的启示第150-152页
7 后碰撞岩浆活动与深部动力学模型第152-159页
    7.1 藏南后碰撞动力学模型第152-154页
    7.2 探讨深部动力学过程的制约第154-156页
        7.2.1 与高原加速隆升相关的地质事件第154-155页
        7.2.2 拉萨地块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与东-西向伸展构造第155-156页
    7.3 藏南深部动力学过程与后碰撞岩浆岩的形成第156-159页
8 结论第159-162页
    8.1 主要结论第159-161页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61-162页
致谢第162-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91页
附录第191-255页
作者简历第255-257页

论文共2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文化产品创新研究--以电视综艺节目为例
下一篇:成都市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