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温泉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卤水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钙华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科学问题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46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19页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33页 |
2.2.1 区域地质构造 | 第19-26页 |
2.2.2 地层 | 第26-33页 |
2.3 温泉、盐泉概述 | 第33-46页 |
2.3.1 上桥头温泉(YX4-1) | 第35-36页 |
2.3.2 下给温泉(YX2) | 第36-38页 |
2.3.3 天生桥温泉(YX1) | 第38-39页 |
2.3.4 擦曲古温泉(YX5-1) | 第39-40页 |
2.3.5 大东温泉(YLJ1) | 第40-41页 |
2.3.6 阿东温泉(YDQ1) | 第41-43页 |
2.3.7 西藏曲孜卡温泉(XZQZK) | 第43页 |
2.3.8 西藏芒康盐井盐泉(XZYJ) | 第43-44页 |
2.3.9 西鲁温泉(YDQ2) | 第44-46页 |
第3章 温泉和盐泉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 | 第46-63页 |
3.1 水化学特征 | 第46-57页 |
3.1.1 TDS | 第46-47页 |
3.1.2 主要离子 | 第47-51页 |
3.1.3 次要离子 | 第51-52页 |
3.1.4 微量组分 | 第52-53页 |
3.1.5 特征组分 | 第53-55页 |
3.1.6 综合指标 | 第55-56页 |
3.1.7 水化学类型 | 第56-57页 |
3.2 同位素分析 | 第57-63页 |
3.2.1 补给来源 | 第57-58页 |
3.2.2 补给高程 | 第58-60页 |
3.2.3 补给区平均气温 | 第60-61页 |
3.2.4 热水年龄 | 第61-63页 |
第4章 热储分析 | 第63-78页 |
4.1 地热背景 | 第63页 |
4.2 热储温度的估算 | 第63-70页 |
4.2.1 SiO_2温标 | 第63-64页 |
4.2.2 阳离子温标 | 第64-65页 |
4.2.3 地热温标的选取和计算 | 第65-70页 |
4.3 冷热水混合作用 | 第70-75页 |
4.3.1 冷热水混合判断 | 第70-71页 |
4.3.2 混合比例计算 | 第71-75页 |
4.4 循环深度 | 第75-76页 |
4.5 阿东温泉成因模式 | 第76-78页 |
第5章 温泉钙华分析 | 第78-90页 |
5.1 钙华的沉积机制 | 第78-79页 |
5.2 CO_2的来源 | 第79-80页 |
5.3 水化学基本特征分析 | 第80-84页 |
5.3.1 天生桥温泉(YX1) | 第80-82页 |
5.3.2 下给温泉(YX2) | 第82-83页 |
5.3.3 阿东温泉(YDQ1) | 第83-84页 |
5.4 钙华水化学控制因素分析 | 第84-90页 |
5.4.1 Ca~(2+)和HCO_3~-摩尔浓度对比 | 第84-85页 |
5.4.2 Ca~(2+)和HCO_3~-摩尔浓度关系 | 第85-87页 |
5.4.3 水化学类型 | 第87页 |
5.4.4 矿物饱和指数对比 | 第87-90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0-93页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6.2 建议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个人简历 | 第99-100页 |
附表 云南西北部温泉和盐泉水化学测试结果 | 第100-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