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基于共混物的形状记忆材料制备及其结构性能关系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1章 绪论第15-31页
    1.1 引言第15-16页
    1.2 形状记忆聚合物第16-20页
        1.2.1 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分子结构特征第16-18页
        1.2.2 形状记忆性能的测试方法第18-20页
    1.3 新型驱动形状记忆聚合物的研究现状第20-26页
        1.3.1 电致形状记忆聚合物第20-22页
        1.3.2 光致形状记忆聚合物第22-23页
        1.3.3 水致形状记忆聚合物第23-25页
        1.3.4 磁致形状记忆聚合物第25-26页
    1.4 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应用第26页
    1.5 基于共混物的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第26-29页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第29-31页
        1.6.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第29页
        1.6.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9-31页
第2章 EVA/PLLA共混体系形状记忆性能的研究第31-58页
    2.1 引言第31-32页
    2.2 实验部分第32-34页
        2.2.1 实验原料第32页
        2.2.2 实验设备第32页
        2.2.3 样品制备第32-33页
        2.2.4 测试表征第33-34页
    2.3 结果与讨论—相形貌控制形状记忆行为第34-46页
        2.3.1 EVA/PLLA共混物的相形貌和微观结构第34-37页
        2.3.2 动态机械性能第37-39页
        2.3.3 形状记忆性能第39-46页
    2.4 结果与讨论—PLLA结晶控制形状记忆行为第46-56页
        2.4.1 DCP诱导微观结构的改变第46-49页
        2.4.2 PLLA组分诱导微观结构的改变第49-52页
        2.4.3 退火引起的微观结构的改变第52-53页
        2.4.4 结晶影响共混物的形状记忆性能第53-56页
    2.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3章 基于EVA/PCL体系的电致/三重形状记忆材料制备及表征第58-83页
    3.1 引言第58-59页
    3.2 实验部分第59-63页
        3.2.1 实验原料第59页
        3.2.2 实验设备第59页
        3.2.3 样品制备第59-60页
        3.2.4 测试表征第60-63页
    3.3 结果与讨论—EVA/PCL/CNT体系的电致形状记忆行为第63-74页
        3.3.1 EVA/PCL共混物的结构性能关系第63-66页
        3.3.2 EVA/PCL/CNT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第66-74页
    3.4 结果与讨论—交联EVA/PCL共混物的三重形状记忆行为第74-82页
        3.4.1 DCP诱导EVA化学交联反应的测定第74-76页
        3.4.2 EVA/PCL共混物的微观结构第76-78页
        3.4.3 三重形状记忆性能第78-82页
    3.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4章 EVA/PVA共混物的水致形状记忆效应第83-96页
    4.1 引言第83页
    4.2 实验部分第83-87页
        4.2.1 实验原料第83-84页
        4.2.2 实验仪器第84页
        4.2.3 样品制备第84-85页
        4.2.4 测试表征第85-8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7-95页
        4.3.1 EVA/PVA共混物的微观结构第87-89页
        4.3.2 不同干湿状态下共混物的机械性能第89-93页
        4.3.3 水致形状记忆效应第93-95页
    4.4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5章 PU/PCL/GNP复合材料的多响应形状记忆效应第96-113页
    5.1 引言第96-97页
    5.2 实验部分第97-99页
        5.2.1 实验原料第97页
        5.2.2 实验设备第97页
        5.2.3 样品制备第97-98页
        5.2.4 测试表征第98-9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9-111页
        5.3.1 共混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相形貌第99-103页
        5.3.2 电性能和电致形状记忆效应第103-106页
        5.3.3 光热效应和红外驱动形状记忆效应第106-108页
        5.3.4 机械性能和智能形状变化的结构设计第108-111页
    5.4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结论与展望第113-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8页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8-130页
附录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化浊通脉方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胆固醇逆向转运的影响
下一篇:超细改性伊利石的制备及其在PE、PP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