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混凝土耐久性 | 第10-11页 |
1.1.2 混凝土盐冻破坏 | 第11-13页 |
1.2 冻融破坏的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制度 | 第16页 |
1.2.3 混凝土抗冻性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1.2.4 混凝土冻融耐久性寿命预测模型 | 第18-20页 |
1.3 孔结构分析表征方法 | 第20-24页 |
1.3.1 水泥基材料的孔结构特性 | 第20-22页 |
1.3.2 水泥基材料中孔的分类与作用 | 第22-23页 |
1.3.3 水泥基材料孔结构的表征方法 | 第23-2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 | 第24-27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5.2 课题特色与创新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原材料性能与试验方法 | 第27-36页 |
2.1 原材料性能 | 第27-30页 |
2.1.1 水泥 | 第27页 |
2.1.2 粉煤灰 | 第27-28页 |
2.1.3 矿渣微粉 | 第28-29页 |
2.1.4 高性能减水剂 | 第29页 |
2.1.5 引气剂 | 第29页 |
2.1.6 细集料 | 第29-30页 |
2.1.7 粗集料 | 第30页 |
2.1.8 拌合用水 | 第3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0-36页 |
2.2.1 含气量测试 | 第30-31页 |
2.2.2 力学性能测试 | 第31页 |
2.2.3 动弹性模量测试 | 第31-32页 |
2.2.4 快速冻融试验 | 第32页 |
2.2.5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2-33页 |
2.2.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3页 |
2.2.7 直线导线法气孔结构测试 | 第33-34页 |
2.2.8 压汞法测试方法 | 第34页 |
2.2.9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 | 第34-35页 |
2.2.10 氮气吸附法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抗盐冻高性能混凝土制备技术与基本性能研究 | 第36-47页 |
3.1 抗盐冻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36-38页 |
3.1.1 配合比设计要求 | 第36页 |
3.1.2 高性能抗盐冻混凝土的制备技术 | 第36-38页 |
3.2 水泥基材料工作性能 | 第38-39页 |
3.2.1 混凝土工作性能 | 第38页 |
3.2.2 净浆与砂浆工作性能 | 第38-39页 |
3.3 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 | 第39-41页 |
3.3.1 混凝土力学性能 | 第39-40页 |
3.3.2 水泥净浆与砂浆力学性能 | 第40-41页 |
3.4 混凝土渗透性能研究 | 第41-46页 |
3.4.1 氯离子快速迁移系数法 | 第42-44页 |
3.4.2 电通量法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水泥基材料孔结构测试与特征分析 | 第47-71页 |
4.1 直线导线法测试水泥基材料气泡结构参数 | 第48-53页 |
4.2 X射线断层扫描测试水泥基材料气泡结构参数 | 第53-58页 |
4.3 压汞法测试水泥基材料气泡结构参数 | 第58-62页 |
4.4 氮气吸附法测试水泥基材料气泡结构参数 | 第62-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盐冻条件下引气高性能混凝土损伤劣化规律研究 | 第71-100页 |
5.1 水泥基材料盐冻性能变化规律 | 第71-82页 |
5.1.1 盐冻对水泥基材料外观形貌的影响 | 第71-73页 |
5.1.2 混凝土的抗盐冻性能 | 第73-79页 |
5.1.3 水泥石的抗盐冻性能 | 第79-81页 |
5.1.4 砂浆的抗盐冻性能 | 第81-82页 |
5.2 高性能混凝土抗盐冻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第82-87页 |
5.2.1 强度等级与孔结构对混凝土抗盐冻性能的影响 | 第82-83页 |
5.2.2 含气量对混凝土抗盐冻性能的影响 | 第83-84页 |
5.2.3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抗盐冻性能的影响 | 第84-85页 |
5.2.4 骨料对混凝土抗盐冻性能的影响 | 第85-87页 |
5.3 微观分析及机理探讨 | 第87-98页 |
5.3.1 水泥基材料盐冻后内部产物 | 第87-88页 |
5.3.2 水泥基材料盐冻前后微观形貌 | 第88-95页 |
5.3.3 水泥基材料盐冻后孔结构演变规律 | 第95-97页 |
5.3.4 混凝土抗盐冻性能机理分析 | 第97-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6.1 结论 | 第100-101页 |
6.2 展望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