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3-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生存环境危机下人类对可持续景观的需求 | 第13页 |
1.1.2 大学校园快速建设下校园景观设计迫在眉睫 | 第13页 |
1.1.3 寒地大学校园景观可持续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7-32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寒地 | 第17页 |
2.1.2 大学校园景观 | 第17页 |
2.1.3 可持续规划设计 | 第17-18页 |
2.2 国内外景观可持续规划设计研究概况 | 第18-21页 |
2.2.1 国外景观可持续规划设计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2.2.2 国内景观可持续规划设计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2.3 国内外大学校园景观研究概况 | 第21-28页 |
2.3.1 国外大学校园景观研究概况 | 第21-25页 |
2.3.2 国内大学校园景观研究概况 | 第25-28页 |
2.4 我国寒地大学校园景观在可持续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2.4.1 气候因素考虑不足 | 第28-29页 |
2.4.2 景观地域特色缺失 | 第29-30页 |
2.4.3 水资源与生态能源利用不充分 | 第30-31页 |
2.4.4 可持续材料利用率低 | 第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寒地大学校园景观可持续规划设计的基础研究 | 第32-61页 |
3.1 寒地大学校园景观可持续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3.1.1 自然因素 | 第32页 |
3.1.2 人文因素 | 第32-33页 |
3.1.3 社会因素 | 第33-34页 |
3.2 寒地大学校园景观可持续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 第34-36页 |
3.2.1 地域文化理论 | 第34页 |
3.2.2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 第34-35页 |
3.2.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可持续景观理论 | 第35页 |
3.2.4 环境学相关理论 | 第35-36页 |
3.3 寒地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可持续技术支撑 | 第36-58页 |
3.3.1 水资源收集利用技术 | 第36-49页 |
3.3.2 生态能源收集利用技术 | 第49-55页 |
3.3.3 可持续材料的利用 | 第55-58页 |
3.4 寒地大学校园景观可持续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 第58-59页 |
3.4.1 地域性原则 | 第58页 |
3.4.2 整体性原则 | 第58-59页 |
3.4.3 生态性原则 | 第59页 |
3.4.4 技术性原则 | 第59页 |
3.4.5 文化性原则 | 第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4 寒地大学校园景观构成要素可持续规划设计方法 | 第61-78页 |
4.1 地形地貌景观可持续规划设计 | 第61-64页 |
4.1.1 原有地形地貌的保护性利用 | 第61-62页 |
4.1.2 地形空间景观的多样化营造 | 第62-64页 |
4.2 建筑景观可持续规划设计 | 第64-66页 |
4.2.1 优化建筑布局 | 第64-65页 |
4.2.2 设计绿色建筑形态 | 第65-66页 |
4.3 道路景观可持续规划设计 | 第66-69页 |
4.3.1 规划低碳环保型交通体系 | 第67-68页 |
4.3.2 应用适候性与资源化道路铺装材料 | 第68页 |
4.3.3 道路绿化的生态补偿设计 | 第68-69页 |
4.4 植物景观可持续规划设计 | 第69-73页 |
4.4.1 保护与利用地域性植物 | 第69-70页 |
4.4.2 应用生态效益明显的植物 | 第70-71页 |
4.4.3 合理配置季相植物景观 | 第71页 |
4.4.4 合理打造立体绿化景观 | 第71-73页 |
4.5 校园活动场地可持续规划设计 | 第73-74页 |
4.5.1 合理规划场地布局 | 第73-74页 |
4.5.2 设计特色活动场地 | 第74页 |
4.6 水体景观可持续规划设计 | 第74-76页 |
4.6.1 打造适候性多样化水体景观 | 第74-75页 |
4.6.2 结合绿色基础设施构建创新型水体景观 | 第75-76页 |
4.7 校园小品可持续规划设计 | 第76页 |
4.7.1 设计适候性环境小品 | 第76页 |
4.7.2 设计节约环保型小品 | 第7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5 实践研究——东北农业大学校园景观可持续规划设计 | 第78-110页 |
5.1 研究区概况 | 第78-84页 |
5.1.1 区位分析 | 第78页 |
5.1.2 现状条件分析 | 第78-79页 |
5.1.3 学校概况 | 第79页 |
5.1.4 校园景观现状分析 | 第79-84页 |
5.2 校园景观可持续规划设计 | 第84-96页 |
5.2.1 低碳环保的道路交通体系 | 第84-86页 |
5.2.2 持续发展的景观规划布局 | 第86-88页 |
5.2.3 绿色建筑景观的打造 | 第88-89页 |
5.2.4 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 第89-93页 |
5.2.5 校园废弃物的景观化利用 | 第93-95页 |
5.2.6 校园文脉的多方面融合 | 第95-96页 |
5.3 可持续综合运用的重要景观节点设计 | 第96-109页 |
5.3.1 农耕文化园 | 第96-100页 |
5.3.2 艺术创新园 | 第100-102页 |
5.3.3 生态体验园 | 第102-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1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10-112页 |
6.2.1 营造适合寒地的园林景观 | 第110-111页 |
6.2.2 构建全面的景观可持续规划设计体系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