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法院论文

司法审判社会认同视角下的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导论第12-22页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研究价值第12-15页
        1.1.1 由司法审判社会认同弱化到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2-15页
        1.1.2 选题的研究价值第15页
    1.2 以往相关的国内外研究与评析第15-20页
        1.2.1“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评析第16-18页
            1.2.1.1 国外以往研究评析第16页
            1.2.1.2 国内以往研究评析第16-18页
        1.2.2“司法审判社会认同”的相关研究第18-20页
            1.2.2.1 国外相关研究第18-19页
            1.2.2.2 国内相关研究第19-20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与理论工具第20-22页
        1.3.1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第20-21页
            1.3.1.1 实证研究方法第20-21页
            1.3.1.2 比较研究方法第21页
        1.3.2 本文运用的理论工具第21-22页
第二章 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基本概况第22-29页
    2.1 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第22-23页
    2.2 比较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与其他公开机制第23-26页
        2.2.1 不同类型的司法公开机制第24-25页
            2.2.1.1 判后释疑机制第24页
            2.2.1.2 庭审直播录播机制第24-25页
            2.2.1.3 网上平台公开司法信息第25页
        2.2.2 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比较优势第25-26页
    2.3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第26-29页
第三章 法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必要性第29-36页
    3.1 提高司法审判社会认同的要求第29-31页
        3.1.1 司法审判社会认同的概念第29页
        3.1.2 司法审判社会认同与司法正义的关系第29-30页
        3.1.3 制度对增强司法审判社会认同的推动作用第30-31页
    3.2 社会公众参与司法程序的要求第31-36页
        3.2.1 主观程序正义理论介绍第31-33页
        3.2.2 客观程序正义与主观程序正义的关系第33-34页
        3.2.3 主观程序正义对本研究的发展第34-36页
第四章 我国现行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缺陷第36-43页
    4.1 制度层面: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体系第36-41页
        4.1.1 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非规范化第36-37页
        4.1.2 法院新闻发言人队伍非专业化第37页
        4.1.3 法院新闻发布渠道单一狭窄第37-39页
        4.1.4 禁止发布的信息范围不明确第39-40页
        4.1.5 法院问责追究机制的欠缺第40-41页
    4.2 实施层面:对社会主体心理状态缺乏认识第41-43页
        4.2.1 新闻发布内容注重宣传而非社会关注事宜第41-42页
        4.2.2 不及时回应影响力案件引发社会质疑第42-43页
第五章 对德国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借鉴第43-48页
    5.1 处理法院与社会媒体关系的国际共识第43-44页
    5.2 德国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特点第44-48页
        5.2.1 法院新闻发言人的专职性第44-45页
        5.2.2 保证信息发布的准确性第45-46页
        5.2.3 与记者建立长期信任关系第46-48页
第六章 我国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构与完善第48-55页
    6.1 建立统一的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体系第48-51页
        6.1.1 规范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第48-49页
        6.1.2 培养职业的法院新闻发言人队伍第49-50页
        6.1.3 明确新闻发布的内容和范围第50-51页
    6.2 建立司法与社会循环互动的发布机制第51-55页
        6.2.1 社会监督与法院问责反馈机制并行第51-52页
        6.2.2 畅通信息渠道以及时了解社会动态第52页
        6.2.3 搭建以网络为核心的多信息平台第52-53页
        6.2.4 法院应妥善处理与媒体的关系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俄汉语施为动词对比研究
下一篇:俄语主体范畴的语义—句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