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社会背景:传统乡村的不适应现象 | 第14页 |
1.1.2 政策背景:转型时期乡村发展受到重视 | 第14-15页 |
1.1.3 现实背景:新农村建设的困惑 | 第15-16页 |
1.1.4 愿景 | 第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总述 | 第17-20页 |
1.3.1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7-20页 |
1.3.2 研究范围与对象 | 第20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20-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2页 |
1.4.4 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1.4.5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韧性科学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25-48页 |
2.1 韧性科学理论的基础研究 | 第25-31页 |
2.1.1 韧性概念 | 第25-26页 |
2.1.2 韧性范式 | 第26-31页 |
2.1.3 小结 | 第31页 |
2.2 韧性科学理论的应用研究 | 第31-42页 |
2.2.1 韧性城市 | 第31-37页 |
2.2.2 韧性社区 | 第37-41页 |
2.2.3 小结 | 第41-42页 |
2.3 韧性科学理论与空间研究的交叉 | 第42-47页 |
2.3.1 韧性与扰动 | 第42-43页 |
2.3.2 空间与扰动 | 第43页 |
2.3.3 韧性的空间 | 第43-44页 |
2.3.4 空间的韧性 | 第44-46页 |
2.3.5 小结 | 第46-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韧性科学理论在乡村规划层面的应用 | 第48-60页 |
3.1 适用性分析 | 第48-50页 |
3.1.1 韧性科学理论与乡村社会生态系统 | 第48页 |
3.1.2 韧性科学理论对乡村扰动冲击的认识 | 第48-50页 |
3.2 必要性分析 | 第50-55页 |
3.2.1 传统规划思路解决乡村扰动的困境 | 第50-53页 |
3.2.2 韧性科学理论有利于改进规划实践 | 第53-55页 |
3.3 关联性分析 | 第55-59页 |
3.3.1 乡村韧性空间 | 第55-57页 |
3.3.2 乡村空间的韧性 | 第57-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乡村扰动调查 | 第60-95页 |
4.1 调查设计 | 第60-64页 |
4.1.1 调查范围确定 | 第61页 |
4.1.2 调查样本选取 | 第61-63页 |
4.1.3 调查重点 | 第63页 |
4.1.4 调查方法 | 第63-64页 |
4.2 扰动因素来源 | 第64-67页 |
4.2.1 政策制度的颁布:划定生态保护绿隔区 | 第64-65页 |
4.2.2 规划建设的控制:生态绿隔区范围的规划建设活动受限 | 第65-66页 |
4.2.3 价值观念的转变:城市现代性要素的流入 | 第66-67页 |
4.3 扰动作用结果 | 第67-89页 |
4.3.1 自然生态层面 | 第67-70页 |
4.3.2 经济生产层面 | 第70-79页 |
4.3.3 社会生活层面 | 第79-89页 |
4.4 调查总结 | 第89-94页 |
4.4.1 乡村现存问题:乡村空间的韧性缺失 | 第89-91页 |
4.4.2 乡村发展困境:现有规划实践的困惑 | 第91-92页 |
4.4.4 乡村现实诉求:不同方面的多样需求 | 第92-9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五章 乡村韧性空间重构的规划方法探索 | 第95-112页 |
5.1 乡村韧性空间重构的目的 | 第95-96页 |
5.1.1 目标转变:"一维经济"向"三维社会生态"转变 | 第95-96页 |
5.1.2 过程转变:"静态孤立"向"动态变化"转变 | 第96页 |
5.2 空间冗余结构的构建 | 第96-102页 |
5.2.1 构建多层级多尺度的空间单元细胞 | 第96-99页 |
5.2.2 提高不同要素相互流动的可能性 | 第99-101页 |
5.2.3 重构组团式的空间网络连结关系 | 第101-102页 |
5.3 空间多样功能的塑造 | 第102-109页 |
5.3.1 延续强化传统旧功能 | 第102-106页 |
5.3.2 合理植入现代新功能 | 第106-107页 |
5.3.3 寻求新旧功能的理性融合 | 第107-109页 |
5.4 空间异质形态的再现 | 第109-111页 |
5.4.1 识别空间要素形制关系,提取空间肌理 | 第109-110页 |
5.4.2 重视空间文化表达,打造不同特色风貌 | 第110-11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2-11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1页 |
附录 | 第121-133页 |
附录1 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北片区镇基本情况调查表 | 第121-126页 |
附录2 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北片区行政村基本情况调查表 | 第126-13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