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不同天气条件下人体呼吸高度的PM10、PM2.5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摘要第2-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大气颗粒物概述第12-16页
        1.2.1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第13-14页
        1.2.2 大气颗粒物的危害第14页
        1.2.3 大气颗粒物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第16-19页
        1.3.1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16-17页
        1.3.2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3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试验部分第19-26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9页
    2.2 试验设计第19-22页
        2.2.1 监测地点的选择第19-20页
        2.2.2 PM_(2.5)、PM_(10)浓度的监测第20-21页
        2.2.3 不同高度气象条件的观测第21-22页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2-24页
        2.3.1 相关分析第22-23页
        2.3.2 逐步回归分析第23页
        2.3.3 线性回归分析第23页
        2.3.4 模型检验第23-24页
    2.4 试验仪器第24-26页
第三章 大气颗粒物与温、湿度因子的相关分析第26-37页
    3.1 西单广场PM_(2.5)与温、湿度的关系第26-28页
        3.1.1 温、湿度与PM_(2.5) 的相关性分析第26-27页
        3.1.2 模型的建立第27-28页
    3.2 奥体中心PM_(2.5)、PM_(10)与温度的关系第28-30页
        3.2.1 温度与PM_(2.5)、PM_(10)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28-29页
        3.2.2 PM_(2.5)、PM_(10)变化速率与温度垂直梯度第29-30页
    3.3 奥体中心PM_(2.5)、PM_(10)与湿度的关系第30-33页
        3.3.1 湿度与PM_(2.5)、PM_(10)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30-31页
        3.3.2 PM_(2.5)、PM_(10)与各层湿度变化速率的关系第31-33页
    3.4 模型的建立及影响因子分析第33-35页
        3.4.1 单变量最优模型的建立第33-35页
        3.4.2 多变量最优模型的建立第35页
    3.5 小结第35-37页
第四章 PM_(2.5)、PM_(10)的变化特征及其机理分析第37-45页
    4.1 PM_(2.5)、PM_(10)的变化特征第37-39页
    4.2 ρ(PM_(2.5))与ρ(PM_(10))的关系第39-42页
        4.2.1 ρ(PM_(2.5))/ρ(PM_(10))的特征分析第39-41页
        4.2.2 ρ(PM_(2.5))和ρ(PM_(10))相关性分析第41-42页
    4.3 近地面PM_(2.5) 与环保局PM_(2.5)对比分析第42-43页
    4.4 小结第43-4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45-47页
    5.1 主要结论第45-46页
    5.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第46页
    5.3 不足与展望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3页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葛浩文英译《檀香刑》研究
下一篇:钴(Ⅱ)催化脱羧的C-H键活化/环化反应:异喹啉酮和异吲哚啉 酮的选择性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