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生态环境系统鲁棒性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1页 |
2.1 油田生态环境系统理论 | 第17-19页 |
2.1.1 生态环境的内涵及特点 | 第17页 |
2.1.2 油田企业生态环境及其特点 | 第17-19页 |
2.2 粗集约简理论 | 第19-20页 |
2.3 鲁棒控制理论 | 第20-21页 |
第3章 胜利油田生态环境系统现状分析 | 第21-25页 |
3.1 胜利油田生态环境系统现状概述 | 第21-22页 |
3.2 胜利油田生态环境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2-25页 |
第4章 胜利油田生态环境系统鲁棒性评价体系设计 | 第25-32页 |
4.1 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5页 |
4.2 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第25-26页 |
4.3 胜利油田生态环境系统子系统划分 | 第26-29页 |
4.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29-31页 |
4.5 生态环境系统鲁棒性评价标准 | 第31-32页 |
第5章 胜利油田生态环境系统鲁棒性评价 | 第32-39页 |
5.1 胜利油田生态环境系统鲁棒性指数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5.2 胜利油田生态环境系统鲁棒性指数计算过程 | 第33-35页 |
5.3 胜利油田生态环境系统鲁棒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35-39页 |
第6章 提高胜利油田生态环境系统鲁棒性的对策 | 第39-44页 |
6.1 采取高效清洁生产管理措施 | 第39-41页 |
6.2 推行各子系统环境保护对策 | 第41-4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