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4-22页 |
1.1 CopC蛋白简介 | 第14-15页 |
1.1.1 CopC结构 | 第14-15页 |
1.1.2 革兰氏阴性菌铜调控机制 | 第15页 |
1.2 CopC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3 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 第16-20页 |
1.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16页 |
1.3.2 荧光光谱 | 第16-20页 |
1.4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在生物学方面的应用 | 第20页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双酰腙席夫碱的合成、表征及酸碱性对其结构的影响 | 第22-32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双酰腙席夫碱的合成路线 | 第22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2-24页 |
2.3.1 试剂和仪器 | 第22-23页 |
2.3.2 2,6-吡啶二甲酸二甲酯(中间体1)的合成 | 第23页 |
2.3.3 2,6-吡啶二甲酰肼(中间体2)的合成 | 第23页 |
2.3.4 2,6-吡啶二甲酰肼2-羟基萘甲醛酰腙(配体L1)的合成 | 第23-24页 |
2.3.5 2,6-吡啶二甲酰肼水杨醛腙(配体H_2L2)的合成 | 第24页 |
2.4 双酰腙席夫碱的表征 | 第24-26页 |
2.4.1 核磁共振氢谱 | 第24-25页 |
2.4.2 红外光谱 | 第25页 |
2.4.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 | 第25-26页 |
2.4.4 元素分析 | 第26页 |
2.5 酸碱对双酰腙席夫碱互变异构性质的影响 | 第26-29页 |
2.6 本章结论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双酰腙席夫碱铜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32-38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材料 | 第32-33页 |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2页 |
3.2.2 铜配合物的合成 | 第32-33页 |
3.3 双酰腙席夫碱铜配合物的表征 | 第33-37页 |
3.3.1 红外光谱 | 第33页 |
3.3.2 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 第33-35页 |
3.3.3 摩尔电导 | 第35-36页 |
3.3.4 元素分析 | 第36页 |
3.3.5 质谱分析 | 第36-37页 |
3.4 本章结论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双酰腙席夫碱及铜配合物与HSA作用研究 | 第38-54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4.2.1 试剂和仪器 | 第38页 |
4.2.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8-39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4.3 双酰腙席夫碱与HSA相互作用 | 第39-47页 |
4.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9-40页 |
4.3.2 荧光光谱 | 第40-42页 |
4.3.3 荧光寿命 | 第42-44页 |
4.3.5 化学计量学 | 第44-45页 |
4.3.6 热力学性质 | 第45页 |
4.3.7 结合位置 | 第45-47页 |
4.4 铜配合物与HSA相互作用 | 第47-52页 |
4.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7-48页 |
4.4.2 荧光光谱 | 第48-50页 |
4.4.4 化学计量学 | 第50-51页 |
4.4.5 热力学性质 | 第51页 |
4.4.6 结合位置 | 第51-52页 |
4.5 本章结论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双酰腙席夫碱及铜配合物与CopC作用研究 | 第54-72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5.2.1 试剂和仪器 | 第54页 |
5.2.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54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5.3 双酰腙席夫碱与CopC相互作用 | 第55-66页 |
5.3.1 荧光光谱 | 第55-58页 |
5.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58-60页 |
5.3.3 荧光猝灭 | 第60-61页 |
5.3.4 化学计量学 | 第61-62页 |
5.3.5 热力学性质 | 第62页 |
5.3.6 荧光寿命 | 第62-63页 |
5.3.7 结合位置 | 第63-66页 |
5.4 铜配合物与CopC相互作用 | 第66-70页 |
5.4.1 荧光光谱 | 第66-68页 |
5.4.2 化学计量学 | 第68-69页 |
5.4.3 热力学性质 | 第69页 |
5.4.4 结合位置 | 第69-70页 |
5.5 本章结论 | 第70-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总结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页 |
个人简况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承诺书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