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 小麦产量的形成 | 第13-14页 |
1.3 源、库、流的关系学说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14-16页 |
1.3.1 源、库、流的基本概念 | 第14-15页 |
1.3.2 源、库、流间的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 第15-16页 |
1.4 核磁共振技术在农作物上的应用 | 第16-19页 |
1.4.1 核磁共振技术的简介 | 第16页 |
1.4.2 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1.4.3 核磁共振技术在多孔材料方面的研究 | 第17-18页 |
1.4.4 茎中可溶性糖与T_2驰豫谱的研究 | 第18-19页 |
1.4.5 核磁共振技术在作物生长中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 第19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冬小麦上茎和下茎水分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22-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2.1.1 供应材料的制备 | 第22页 |
2.1.2 试验的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2.1.3 核磁共振T_2弛豫谱检测 | 第23页 |
2.1.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2.2.1 小麦豫麦19上茎和下茎总水分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 第23-24页 |
2.2.2 小麦陕229上茎和下茎总水分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 第24-25页 |
2.2.3 小麦小偃6号上茎和下茎总水分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 第25-26页 |
2.3 讨论 | 第26-27页 |
2.4 结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核磁共振T_2弛豫谱最大峰面积与冬小麦茎秆薄壁细胞大小的关系研究 | 第28-3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3.1.2 试验的仪器设备 | 第28页 |
3.1.3 核磁共振的检测方案核磁共振T_2弛豫检测 | 第28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3.2.1 不同时期的小麦茎秆的光学显微成像 | 第29-31页 |
3.2.1.1 小麦茎秆的纵断面的光学显微成像 | 第29-30页 |
3.2.1.2 小麦茎秆的横断面的光学显微成像 | 第30-31页 |
3.2.2 小麦茎秆核磁共振T_2弛豫谱图最大信号峰峰面积与可溶性糖含量和库容的关系 | 第31-34页 |
3.2.2.1 小麦豫麦19上茎和下茎可溶性糖随时间的变化 | 第31-32页 |
3.2.2.2 小麦陕229上茎和下茎可溶性糖随时间的变化 | 第32-33页 |
3.2.2.3 小麦小偃6号上茎和下茎可溶性糖随时间的变化 | 第33-34页 |
3.3 讨论 | 第34-35页 |
3.4 结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核磁共振T_2弛豫时间与冬小麦茎秆薄壁细胞的关系研究 | 第37-4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4.1.2 试验的仪器设备 | 第37页 |
4.1.3 核磁共振T_2弛豫检测 | 第37页 |
4.1.4 数据处理 | 第37-38页 |
4.1.5 量取光学显微成像中薄壁细胞的半径 | 第3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4.2.1 小麦薄壁细胞的尺寸 | 第38-39页 |
4.2.2 小麦茎秆的薄壁细胞弛豫时间及其倒数 | 第39-40页 |
4.2.3 T_2弛豫时间和小麦茎秆比表面积的关系 | 第40-42页 |
4.3 结论 | 第42-4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5.1 结论 | 第43-44页 |
5.2 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