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7页 |
1.2.1 半湿润易旱区农业发展概况 | 第17-18页 |
1.2.2 沟垄集雨栽培技术的概念及原理 | 第18页 |
1.2.3 垄沟集雨栽培对农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4 沟垄集雨栽培对农作物群体结构的影响 | 第19-21页 |
1.2.5 沟垄集雨栽培对土壤水分及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21-22页 |
1.2.6 作物灌浆特性研究 | 第22-24页 |
1.2.7 作物氮素积累、转运及氮肥利用效率研究 | 第24-25页 |
1.2.8 作物光能利用效率研究 | 第25-26页 |
1.2.9 作物抗倒伏特性研究 | 第26-2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7-3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0-40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30-31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31-32页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2-39页 |
2.3.1 群体结构指标测定 | 第32-33页 |
2.3.2 光能截获和光能利用效率测定 | 第33-34页 |
2.3.3 灌浆特性指标测定 | 第34-36页 |
2.3.4 灌浆期冬小麦和夏玉米关键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及叶面积的测定 | 第36页 |
2.3.5 抗倒伏特性指标测定 | 第36-38页 |
2.3.6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测定 | 第38页 |
2.3.7 氮素积累、转运及氮肥利用效率的测定 | 第38-39页 |
2.3.8 土壤含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测定 | 第39页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沟垄集雨栽培模式对麦玉复种体系群体结构及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0-62页 |
3.1 沟垄集雨栽培对冬小麦-夏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1 冬小麦 | 第40-41页 |
3.1.2 夏玉米 | 第41页 |
3.2 沟垄集雨栽培对冬小麦-夏玉米株高的影响 | 第41-44页 |
3.2.1 冬小麦 | 第41-43页 |
3.2.2 夏玉米 | 第43-44页 |
3.3 沟垄集雨栽培对冬小麦-夏玉米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1 冬小麦 | 第44-45页 |
3.3.2 夏玉米 | 第45页 |
3.4 沟垄集雨栽培对冬小麦-夏玉米干物质量积累的影响 | 第45-49页 |
3.4.1 冬小麦 | 第45-49页 |
3.4.2 夏玉米 | 第49页 |
3.5 沟垄集雨栽培对冬小麦-夏玉米光截获率和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9-58页 |
3.5.1 冬小麦 | 第49-53页 |
3.5.2 夏玉米 | 第53-56页 |
3.5.3 冬小麦-夏玉米光能利用效率 | 第56-58页 |
3.6 讨论 | 第58-60页 |
3.6.1 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进程 | 第58-60页 |
3.6.2 冬小麦和夏玉米株高、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 | 第60页 |
3.6.3 冬小麦-夏玉米光能利用效率的研究 | 第60页 |
3.7 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沟垄集雨栽培模式对麦玉复种体系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 第62-87页 |
4.1 沟垄集雨栽培对冬小麦灌浆特性及旗叶叶面积和SPAD值的影响 | 第62-75页 |
4.1.1 籽粒增重动态 | 第62-67页 |
4.1.2 籽粒灌浆特征参数 | 第67-69页 |
4.1.3 籽粒灌浆阶段特征 | 第69-71页 |
4.1.4 扬花期旗叶叶面积 | 第71-73页 |
4.1.5 灌浆期旗叶SPAD值 | 第73-74页 |
4.1.6 强、弱势粒灌浆特性与千粒重、扬花期旗叶叶面积和SPAD值的相关分析 | 第74-75页 |
4.2 沟垄集雨栽培对夏玉米灌浆特性及穗位叶SPAD值的影响 | 第75-83页 |
4.2.1 籽粒增重动态 | 第75-78页 |
4.2.2 籽粒灌浆特征参数 | 第78页 |
4.2.3 籽粒灌浆阶段特征 | 第78-82页 |
4.2.4 灌浆期穗位叶SPAD值 | 第82页 |
4.2.5 籽粒灌浆特性与千粒重、吐丝期穗位叶SPAD值的相关分析 | 第82-83页 |
4.3 讨论 | 第83-86页 |
4.3.1 籽粒的增重动态 | 第83页 |
4.3.2 冬小麦灌浆特征及其与千粒重、旗叶叶面积和SPAD值之间的关系 | 第83-85页 |
4.3.3 夏玉米灌浆特征及其与千粒重、穗位叶SPAD值之间的关系 | 第85-86页 |
4.4 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沟垄集雨栽培模式对麦玉复种体系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 第87-114页 |
5.1 沟垄集雨栽培对冬小麦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 第87-97页 |
5.1.1 单株和群体形态特征 | 第87-89页 |
5.1.2 基部第2节形态特征 | 第89-91页 |
5.1.3 茎秆机械指数 | 第91-94页 |
5.1.4 基部第2节形态特征指标间及其与茎秆机械指数间的相关分析 | 第94页 |
5.1.5 倒伏指数与单茎和群体形态特征指标、产量及地上部干物质量的相关分析 | 第94-97页 |
5.2 沟垄集雨栽培对夏玉米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 第97-108页 |
5.2.1 个体和群体形态特征 | 第97页 |
5.2.2 基部第3节形态特征及穿刺强度 | 第97-102页 |
5.2.3 茎秆抗弯强度及抗倒伏指数 | 第102页 |
5.2.4 基部第3节形态特征指标间及其与抗倒伏指标间相关分析 | 第102页 |
5.2.5 个体与群体形态指标及产量与抗倒伏指数间相关分析 | 第102-108页 |
5.3 讨论 | 第108-112页 |
5.3.1 冬小麦和夏玉米群体和个体指标研究 | 第108页 |
5.3.2 冬小麦和夏玉米基部节间特性研究 | 第108-109页 |
5.3.3 冬小麦和夏玉米抗倒伏能力研究 | 第109页 |
5.3.4 冬小麦和夏玉米抗倒伏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 第109-112页 |
5.4 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六章 沟垄集雨栽培模式对麦玉复种体系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第114-148页 |
6.1 沟垄集雨栽培对冬小麦-夏玉米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 第114-119页 |
6.1.1 冬小麦季土壤水分状况 | 第114-116页 |
6.1.2 夏玉米季土壤水分状况 | 第116-118页 |
6.1.3 冬小麦-夏玉米土壤耗水量 | 第118-119页 |
6.2 沟垄集雨栽培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19-124页 |
6.2.1 冬小麦 | 第119页 |
6.2.2 夏玉米 | 第119-123页 |
6.2.3 冬小麦-夏玉米 | 第123-124页 |
6.3 沟垄集雨栽培对冬小麦-夏玉米氮素积累、转运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24-139页 |
6.3.1 氮素积累和转运 | 第124-135页 |
6.3.2 氮肥利用效率 | 第135-139页 |
6.4 沟垄集雨栽培对冬小麦-夏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 第139-143页 |
6.4.1 冬小麦 | 第139页 |
6.4.2 夏玉米 | 第139-141页 |
6.4.3 冬小麦-夏玉米 | 第141-143页 |
6.5 讨论 | 第143-146页 |
6.5.1 冬小麦-夏玉米田土壤水分研究 | 第143-144页 |
6.5.2 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 第144-145页 |
6.5.3 冬小麦-夏玉米氮素积累、转运及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 | 第145-146页 |
6.5.4 冬小麦-夏玉米经济效益研究 | 第146页 |
6.6 小结 | 第146-14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8-151页 |
7.1 结论 | 第148-150页 |
7.2 创新点 | 第150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5页 |
致谢 | 第165-167页 |
作者简介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