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煤灰熔融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1.2.1 矿物组成对灰熔点的影响 | 第12-16页 |
| 1.2.2 煤灰化学成分对灰熔点的影响 | 第16-17页 |
| 1.3 煤泥的介绍 | 第17-18页 |
| 1.4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9-22页 |
| 2.1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 2.2 实验步骤 | 第20页 |
| 2.3 灰锥灰熔点的测量 | 第20-22页 |
| 2.3.1 在弱还原性气氛中测定 | 第20-21页 |
| 2.3.2 灰锥的形态变化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 3.1 单煤煤灰熔融特性 | 第22-24页 |
| 3.2 煤泥对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 | 第24-27页 |
| 第四章 煤泥对煤灰熔融特性影响机理的研究 | 第27-39页 |
| 4.1 煤灰结晶矿物形态的变化 | 第27-28页 |
| 4.2 温度对加入煤泥的煤灰矿物形态的影响 | 第28-31页 |
| 4.2.1 温度对加入煤泥(含量 1.5%)的神木西沟煤灰矿物形态的影响 | 第28-30页 |
| 4.2.2 温度对加入煤泥(含量 1.5%)的神木海湾煤灰矿物形态的影响 | 第30-31页 |
| 4.3 煤泥加入量对煤灰矿物形态的影响 | 第31-34页 |
| 4.3.1 煤泥加入量对神木河畔煤灰矿物形态的影响 | 第31-33页 |
| 4.3.2 煤泥加入量对子长禾草沟二号煤灰矿物形态的影响 | 第33-34页 |
| 4.4 SEM分析 | 第34-39页 |
| 4.4.1 煤灰的电镜扫描图 | 第34-35页 |
| 4.4.2 添加煤泥的电镜扫描图 | 第35-39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9-41页 |
| 5.1 结论 | 第39-40页 |
| 5.2 展望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