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导论 | 第9-23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 (五)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2页 |
| (七)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 一、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含义及特点 | 第23-27页 |
| (一)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含义 | 第23-25页 |
| 1.课程整合 | 第23页 |
| 2.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 | 第23-25页 |
| (二)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特点 | 第25-27页 |
| 1.封闭性和开放性相结合 | 第25页 |
| 2.操作实效性 | 第25页 |
| 3.整体性 | 第25-26页 |
| 4.本校性 | 第26-27页 |
| 二、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价值分析与目标定位 | 第27-34页 |
| (一)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价值分析 | 第27-30页 |
| 1.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对小学生完整发展的价值 | 第27-28页 |
| 2.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学科发展价值 | 第28-30页 |
| 3.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对学校特色发展的价值 | 第30页 |
| (二)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目标定位 | 第30-34页 |
| 1.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知识目标: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与综合性学科技能的获得 | 第31-32页 |
| 2.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方法体系 | 第32页 |
| 3.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情感与态度目标:健全的人格 | 第32-34页 |
| 三、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基本架构及分析 | 第34-41页 |
| (一)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基本架构 | 第34-37页 |
| 1.以校为本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 | 第34-35页 |
| 2.基于课程标准,理性分析学校现有学科课程 | 第35-36页 |
| 3.基于三维度进行学科课程目标层面整合 | 第36-37页 |
| 4.内容整合:学科课程之间寻求知识点 | 第37页 |
| (二)案例分析 | 第37-41页 |
| 四、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多样化整合方式 | 第41-45页 |
| (一)纵向连接方式——序的统一 | 第41-42页 |
| (二)横向连接途径——多样化的整合 | 第42-45页 |
| 1.以概念为中心的整合 | 第42-43页 |
| 2.以主题为中心的整合 | 第43-44页 |
| 3.以方法为中心的整合 | 第44-45页 |
| 五、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实践探索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 第45-51页 |
| (一)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学理的引导缺乏 | 第45-47页 |
| 1.缺乏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学理方面引导,动力不足 | 第45-46页 |
| 2.把握不清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内涵 | 第46-47页 |
| (二)缺乏以校为本的课程理念作为指导,注重移植 | 第47页 |
| (三)整合过程过于关注的是科目结构的平面调整 | 第47-48页 |
| (四)课程整合的系统运行支持弱化 | 第48-51页 |
| 1.校长及行政人员缺乏课程领导的专业素养 | 第48-49页 |
| 2.教师对学科间课程整合态度较消极 | 第49页 |
| 3.家长方面对于学科间课程整合缺少信服力 | 第49-51页 |
| 六、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有效性的策略 | 第51-55页 |
| (一)理念上重新定位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 | 第51页 |
| (二)明确以校为本的课程理念,依据课程标准是关键环节 | 第51-52页 |
| (三)整体关注,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间课程整合 | 第52页 |
| (四)参与各方相互配合,提供内外围保障 | 第52-55页 |
| 1.校长担当课程领导的角色是基本方向 | 第52-53页 |
| 2.创建以行动研究为基础的团队,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 第53页 |
| 3.新制家长会,增强家长群体的支持度 | 第53-55页 |
| 结束语 | 第55-56页 |
| 附录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