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导学案运用的实效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章 思想政治课导学案的运用及其意义 | 第16-32页 |
第一节 导学案的内涵 | 第16-19页 |
一、导学案的含义 | 第16-17页 |
二、教案、学案和导学案的关系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思想政治课导学案的提出 | 第19-22页 |
一、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计划转变的需要 | 第19-21页 |
二、新课改理念下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形式转变的需要 | 第21页 |
三、新课改实施下一线教师实践探索的结果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思想政治课导学案运用的意义 | 第22-32页 |
一、是自主学习的“路线图”,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 第22-25页 |
二、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载体,有利于转变学习方式 | 第25-28页 |
三、是积极参与的“导航仪”,有利于培养综合能力 | 第28页 |
四、是思维质疑的“助推器”,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 | 第28-32页 |
第二章 思想政治课导学案运用的效果调查与分析 | 第32-40页 |
第一节 思想政治课导学案运用的初步成效 | 第32-37页 |
一、思想政治课导学案运用普遍且较合理 | 第32-33页 |
二、思想政治课导学案运用学生的认同程度高 | 第33-34页 |
三、学生总体受益程度中等偏上 | 第34页 |
四、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效率提高 | 第34-36页 |
五、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 第36-37页 |
六、运用前后学生差异较明显 | 第37页 |
第二节 思想政治课导学案运用低效的表现 | 第37-40页 |
一、学生学习兴趣、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不高 | 第37-38页 |
二、评价方式单一,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38页 |
三、低效的其他表现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思想政治课导学案运用低效的原因 | 第40-47页 |
第一节 学校在管理和建设层面的原因 | 第40-41页 |
一、学校的管理力度不够 | 第40页 |
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教师在设计和运用层面的原因 | 第41-44页 |
一、脱离生活,忽视政治学科的生活性 | 第41-42页 |
二、年级一案,忽视学生的差异性 | 第42-43页 |
三、重案轻本,忽视教材的合理使用 | 第43页 |
四、随意评价,忽视评价的科学性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学生在个性和使用层面的原因 | 第44-47页 |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机较低 | 第44-45页 |
二、学生之间的智能和思维存在差异性 | 第45页 |
三、学生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存在冲突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提升思想政治课导学案运用实效性的措施 | 第47-64页 |
第一节 学校从管理和建设层面进行改进 | 第47-51页 |
一、制定有效的导学案管理与监评体制 | 第47-48页 |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第48-51页 |
第二节 教师从设计和运用层面进行改进 | 第51-60页 |
一、贴近生活 确保实用 | 第51-53页 |
二、分层设计 因材施教 | 第53-54页 |
三、紧扣目标 紧贴教材 | 第54-55页 |
四、科学评价 张弛有度 | 第55-60页 |
第三节 学生从自身和使用层面改进 | 第60-64页 |
一、提升动机 全面落实 | 第60-62页 |
二、关注差异 提升能力 | 第62页 |
三、主动提升 成就自我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