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0-11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5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12-13页 |
第2章 遥感监测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 第13-22页 |
2.1 数据来源的选取 | 第13页 |
2.2 数据预处理 | 第13-14页 |
2.3 变化信息检测 | 第14-15页 |
2.3.1 图像直接比较法 | 第14-15页 |
2.3.2 分类后比较法 | 第15页 |
2.3.3 组合法 | 第15页 |
2.4 变化信息提取 | 第15-19页 |
2.4.1 最大似然法 | 第16-17页 |
2.4.2 支持向量机 | 第17页 |
2.4.3 神经网络 | 第17-18页 |
2.4.4 分类精度评价 | 第18-19页 |
2.5 遥感模型反演地表温度 | 第19-22页 |
2.5.1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 第20页 |
2.5.2 植被覆盖度 | 第20页 |
2.5.3 地表比辐射率 | 第20页 |
2.5.4 黑体辐射亮度值 | 第20-22页 |
第3章 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检测和提取 | 第22-40页 |
3.1 波段选择 | 第22-25页 |
3.1.1 TM波段光谱特性分析 | 第22页 |
3.1.2 TM波段统计特征分析 | 第22-23页 |
3.1.3 TM波段相关系数分析 | 第23-24页 |
3.1.4 最佳组合波段 | 第24-25页 |
3.2 目视解译和样本选取 | 第25-27页 |
3.2.1 建立目视解译标志及样本选取 | 第25-26页 |
3.2.2 样本选取及样本评价 | 第26-27页 |
3.3 分类方法选取 | 第27-28页 |
3.3.1 最大似然法 | 第27页 |
3.3.2 支持向量机 | 第27-28页 |
3.3.3 神经网络 | 第28页 |
3.4 分类结果评价 | 第28-31页 |
3.4.1 分类效果图对比 | 第28-30页 |
3.4.2 分类精度评价 | 第30-31页 |
3.5 变化信息检测和提取结果 | 第31-40页 |
3.5.1 假彩色合成法检测结果 | 第32-35页 |
3.5.2 波段替换法检测结果 | 第35-37页 |
3.5.3 分类后比较法检测结果 | 第37-38页 |
3.5.4 多波段主成分分析法 | 第38-40页 |
第4章 地表温度反演 | 第40-51页 |
4.1 实验数据大气校正 | 第40-41页 |
4.2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 第41页 |
4.3 植被覆盖度 | 第41-42页 |
4.4 地表比辐射率 | 第42-43页 |
4.5 TM6波段辐射定标 | 第43-44页 |
4.6 黑体辐射亮度值 | 第44-45页 |
4.7 地表亮度温度 | 第45-51页 |
4.7.1 各年份地表温度反演结果 | 第45-46页 |
4.7.2 各年份温度区间像元分布 | 第46-48页 |
4.7.3 各年份不同覆盖地物类型地表温度 | 第48-51页 |
第5章 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及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51-57页 |
5.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 第51-53页 |
5.1.1 不同时期不同地物类型面积变化 | 第51-52页 |
5.1.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转移矩阵 | 第52-53页 |
5.2 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5.3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54-55页 |
5.3.1 自然环境因素 | 第54页 |
5.3.2 社会经济因素 | 第54-55页 |
5.4 建设用地与不同社会经济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55-57页 |
第6章 总结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读研期间的科研及获奖情况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