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核磁共振测井基本原理 | 第11-18页 |
1.1 核磁共振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1.1.1 原子核的磁性 | 第11-12页 |
1.1.2 单个自旋在外加磁场中的响应 | 第12页 |
1.1.3 宏观磁化矢量 | 第12页 |
1.1.4 核磁共振现象 | 第12-13页 |
1.2 核磁共振基本测量方法 | 第13-18页 |
1.2.1 自由感应衰减 | 第13-14页 |
1.2.2 自旋回波 | 第14页 |
1.2.3 横向弛豫过程的测量 | 第14-15页 |
1.2.4 纵向弛豫时间的测量 | 第15-16页 |
1.2.5 流体分子扩散系统的测量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核磁共振测井T_2截止值确定方法 | 第18-26页 |
2.1 核磁共振测井T_2谱与岩心饱和谱的对比及测井T_2谱的分类 | 第18-19页 |
2.2“离心谱”的拟合方法研究 | 第19-22页 |
2.3 T_2截止值及束缚水饱和度的确定 | 第22-26页 |
2.3.1 T_2截止值及束缚水饱和度的形态法确定方法 | 第22页 |
2.3.2 效果分析 | 第22-26页 |
第三章 压汞资料的T_2谱标定方法 | 第26-45页 |
3.1 评价岩石孔隙结构的传统方法 | 第26-27页 |
3.1.1 压汞法 | 第26页 |
3.1.2 铸体薄片法 | 第26-27页 |
3.2 核磁共振评价岩石孔隙结构的新方法 | 第27-45页 |
3.2.1 核磁共振评价岩石孔隙结构的理论基础及前提条件 | 第28-29页 |
3.2.2 孔隙结构定量评价方法及思路 | 第29-35页 |
3.2.3 非线性转换方法-幂函数系数法 | 第35-37页 |
3.2.4 按储层类型进行特征刻度的新方法 | 第37-40页 |
3.2.5 处理效果分析 | 第40-45页 |
第四章 核磁共振测井实验数据的储层分类方法 | 第45-60页 |
4.1 研究区储层基本特征 | 第45-50页 |
4.1.1 储层岩石学基本特征 | 第45页 |
4.1.2 砂岩粒级分布特征 | 第45-46页 |
4.1.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46页 |
4.1.4 孔隙类型与孔喉分布特征 | 第46-50页 |
4.2 储层物性参数间的相互关系 | 第50-56页 |
4.2.1 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 第50-53页 |
4.2.2 面孔率与储集物性的关系 | 第53页 |
4.2.3 储集物性与渗孔比的关系 | 第53页 |
4.2.4 储集物性与压汞参数的关系 | 第53-55页 |
4.2.5 储集类型与孔隙类型的关系 | 第55-56页 |
4.3 不同储层类型核磁共振测井特征 | 第56-58页 |
4.3.1 不同储层类型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与渗透率 | 第56-57页 |
4.3.2 不同储层类型核磁共振T_2谱特征 | 第57页 |
4.3.3 不同储层类型核磁T_2对数均值特征 | 第57-58页 |
4.4 储层分布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 | 第58-60页 |
4.4.1 储层分布特征 | 第58-59页 |
4.4.2 油气分布规律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