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 第11-16页 |
1.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1页 |
1.2 研究区沉积特征与油藏特征 | 第11-16页 |
第二章 三维地质建模 | 第16-29页 |
2.1 基础数据准备 | 第16页 |
2.2 建模的目的和方法 | 第16页 |
2.3 构造模型建立 | 第16-19页 |
2.4 属性模型建立 | 第19-23页 |
2.5 模型粗化方法优化 | 第23-29页 |
2.5.1 模型粗化原则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水驱油藏数模模拟 | 第29-60页 |
3.1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3.2 水驱阶段历史拟合 | 第30-35页 |
3.2.1 数据准备 | 第30-31页 |
3.2.2 全区地质储量计算 | 第31页 |
3.2.3 全区产液量拟合 | 第31-33页 |
3.2.4 含水率拟合 | 第33-35页 |
3.3 水驱加密前剩余油分布 | 第35-39页 |
3.3.1 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35-39页 |
3.3.2 平面上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39页 |
3.4 水驱加密后剩余油分布 | 第39-44页 |
3.4.1 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39-43页 |
3.4.2 平面上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43-44页 |
3.5 空白水驱后剩余油分布 | 第44-49页 |
3.5.1 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44-48页 |
3.5.2 平面上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48-49页 |
3.6 水驱阶段不同含水状况下剩余油分布 | 第49-55页 |
3.6.1 低含水状况下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49-50页 |
3.6.2 中含水状况下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50-52页 |
3.6.3 高含水状况下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52-53页 |
3.6.4 特高含水状况下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53-55页 |
3.7 三元复合驱剩余油潜力分析 | 第55-57页 |
3.8 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57-60页 |
第四章 三元复合驱油藏数模模拟 | 第60-87页 |
4.1 三元复合驱阶段历史拟合 | 第60-63页 |
4.1.1 ASP三元复合驱驱油机理 | 第60页 |
4.1.2 三元复合驱阶段历史拟合 | 第60-63页 |
4.2 前置聚合物段塞驱替后剩余油分布 | 第63-68页 |
4.2.1 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63-67页 |
4.2.2 平面上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67-68页 |
4.3 三元主段塞驱替后剩余油分布 | 第68-72页 |
4.3.1 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68-72页 |
4.3.2 平面上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72页 |
4.4 三元副段塞驱替后剩余油分布 | 第72-77页 |
4.4.1 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72-76页 |
4.4.2 平面上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76-77页 |
4.5 后续聚合物保护段塞驱替后剩余油分布 | 第77-82页 |
4.5.1 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77-81页 |
4.5.2 平面上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81-82页 |
4.6 三元复合驱驱替后剩余油分布 | 第82-87页 |
第五章 三元复合驱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方法 | 第87-99页 |
5.1 弱碱三元复合驱井组见效特征 | 第87-89页 |
5.2 三元复合驱前后剩余油类型 | 第89-96页 |
5.2.1 井网失控导致的剩余油 | 第89-90页 |
5.2.2 层间干扰形成的剩余油 | 第90-92页 |
5.2.3 油藏边缘薄地层形成的剩余油类型 | 第92-93页 |
5.2.4 在注采井之间压力平衡带(滞留区)形成的剩余油类型 | 第93页 |
5.2.5 河道砂发育区域仍然是剩余油分布区 | 第93-96页 |
5.3 三元复合驱挖潜方法研究 | 第96-99页 |
结论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