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考虑主余震影响弹塑性反应谱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2-15页
        1.2.1 主余震对结构影响第12-13页
        1.2.2 基于能量设计第13-15页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15-17页
        1.3.1 研究目标第15页
        1.3.2 研究内容第15-17页
2 主余震的输入能量谱和滞回耗能谱第17-71页
    2.1 主余震记录筛选与合成第17-21页
        2.1.1 地震记录的筛选第17-20页
        2.1.2 主余震记录的合成第20-21页
    2.2 地震能量分析方法第21-24页
        2.2.1 基本原理第21-23页
        2.2.2 分析模型第23-24页
    2.3 主震输入能量谱第24-50页
        2.3.1 输入能量谱随延性系数和阻尼比的变化第24-27页
        2.3.2 输入能量谱峰值与Arias强度的关系第27-34页
        2.3.3 输入能量谱模型第34-36页
        2.3.4 模型参数的衰减规律第36-50页
    2.4 主震滞回耗能与主震输入能量比谱第50-58页
        2.4.1 现有比谱模型第50-53页
        2.4.2 阻尼比和延性系数对比谱的影响第53-57页
        2.4.3 本文建议的比谱模型第57-58页
    2.5 主余震与主震滞回耗能比谱第58-69页
        2.5.1 主余震与主震滞回耗能平均比谱第58-64页
        2.5.2 主余震与主震滞回耗能比谱模型第64-65页
        2.5.3 比谱模型参数的衰减规律第65-69页
    2.6 本章小结第69-71页
3 框架结构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第71-85页
    3.1 基于能量设计方法第71-74页
        3.1.1 基于能量设计概述第71页
        3.1.2 基于能量设计方法需要解决的问题第71-72页
        3.1.3 基于能量设计方法的步骤第72-74页
    3.2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建立第74-79页
        3.2.1 MPA法概念和基本步骤第74-75页
        3.2.2 等效SDOF系统的基本原理第75-77页
        3.2.3 能力曲线的理想化第77-78页
        3.2.4 目标位移求解第78-79页
    3.3 MDOF系统的能量分析第79-81页
        3.3.1 MDOF系统的输入能量第79-80页
        3.3.2 MDOF系统滞回耗能第80-81页
    3.4 RC框架结构滞回耗能分布第81-83页
        3.4.1 基本假定第81-82页
        3.4.2 滞回耗能分布第82-83页
    3.5 结构损伤评估模型与构件能力设计第83-84页
    3.6 本章小结第84-85页
4 考虑余震的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算例第85-103页
    4.1 考虑311余震的六层框架结构第85-92页
        4.1.1 工程概况第85页
        4.1.2 结构承载力设计第85-87页
        4.1.3 考虑余震结构弹塑性变形需求第87页
        4.1.4 考虑余震滞回耗能需求第87-89页
        4.1.5 考虑余震构件能力设计第89-90页
        4.1.6 验证分析第90-92页
    4.2 基于衰减规律的主余震地震动构造方法第92-95页
    4.3 考虑构造余震的四层框架结构第95-101页
        4.3.1 工程概况第95-96页
        4.3.2 结构承载力设计第96-97页
        4.3.3 考虑余震弹塑性变形需求第97-98页
        4.3.4 考虑余震滞回耗能需求第98-99页
        4.3.5 考虑余震构件能力设计第99-100页
        4.3.6 验证分析第100-101页
    4.4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5 结论及展望第103-105页
    5.1 完成工作及结论第103-104页
    5.2 后续研究及展望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储层预测技术在吉林油田中央坳陷区扶余油层中的应用
下一篇:北二西东块三元复合驱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