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前言 | 第13-14页 |
1.2 钢筋弯曲成形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3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6页 |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 | 第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流程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流程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钢筋弯曲成形理论与有限元建模 | 第19-37页 |
2.1 引言 | 第19-21页 |
2.1.1 MSC.Marc软件简介 | 第19-20页 |
2.1.2 基于MSC.Marc有限元单元法的基本步骤 | 第20-21页 |
2.2 钢筋弯曲成形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钢筋弯曲成形原理 | 第21页 |
2.2.2 钢筋弯曲弹塑性理论 | 第21-23页 |
2.2.3 钢筋弯曲过程受力和几何变形特点 | 第23-24页 |
2.2.4 钢筋弯曲成形过程有限元算法的概述 | 第24-25页 |
2.3 钢筋弯曲成形回弹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5-34页 |
2.3.1 前处理建模 | 第25-26页 |
2.3.2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 | 第26-28页 |
2.3.3 材料特性的定义 | 第28-29页 |
2.3.4 接触条件的定义 | 第29-30页 |
2.3.5 边界条件的定义 | 第30-31页 |
2.3.6 载荷工况 | 第31页 |
2.3.7 作业参数的定义并提交运行 | 第31-33页 |
2.3.8 后处理及仿真结果的提取 | 第33-34页 |
2.4 光圆钢筋补偿系数法 | 第34-36页 |
2.4.1 光圆钢筋回弹角度补偿系数 | 第34-35页 |
2.4.2 带肋钢筋弯曲回弹仿真方法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钢筋弯曲回弹仿真分析与现场实验分析 | 第37-58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钢筋弯曲回弹的正交试验设计 | 第37-49页 |
3.2.1 正交试验原理 | 第37-38页 |
3.2.2 弯曲成形回弹影响因素 | 第38-43页 |
3.2.3 试验方案 | 第43-44页 |
3.2.4 正交表的选取 | 第44-46页 |
3.2.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3.3 弯曲回弹的现场实验分析 | 第49-56页 |
3.3.1 实验基地的工作条件与研究基础 | 第49-50页 |
3.3.2 实验设备机型简介 | 第50-51页 |
3.3.3 实验方案 | 第51-53页 |
3.3.4 回弹角度测量及数据处理 | 第53-55页 |
3.3.5 误差分析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钢筋弯曲回弹角度的预测与应用 | 第58-74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显著性因素分析 | 第58-60页 |
4.3 BP神经网络理论 | 第60-61页 |
4.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钢筋弯曲成形回弹角度的预测 | 第61-67页 |
4.4.1 神经网络的数据规范化与网络模型初始化 | 第61-63页 |
4.4.2 神经网络的训练 | 第63-65页 |
4.4.3 BP神经网络回弹角预测模型的验证和讨论 | 第65-67页 |
4.5 钢筋弯曲成形回弹角预测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 第67-70页 |
4.5.1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 第67-68页 |
4.5.2 软件的应用实例 | 第68-70页 |
4.6 钢筋弯曲成形回弹角预测模型的应用 | 第70-7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钢筋反向弯曲回弹角度的研究 | 第74-82页 |
5.1 引言 | 第74页 |
5.2 钢筋反向弯曲成形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分析 | 第74-76页 |
5.2.1 钢筋反向弯曲影响因素的选取 | 第74页 |
5.2.2 钢筋反向弯曲试验方案 | 第74-75页 |
5.2.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5-76页 |
5.3 一种减少反向弯曲回弹量的改进方案 | 第76-80页 |
5.3.1 改进方案的提出 | 第76-78页 |
5.3.2 改进方案的模型仿真验证 | 第78-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2-84页 |
6.1 结论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