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7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15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5-17页 |
一、压疮处理效果评价指标应用的文献分析 | 第17-23页 |
1.1 方法 | 第17-18页 |
1.1.1 检索方法 | 第17页 |
1.1.2 纳入排除标准 | 第17页 |
1.1.3 指标整理分类标准 | 第17页 |
1.1.4 质量控制 | 第17页 |
1.1.5 统计方法 | 第17-18页 |
1.1.6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2 结果 | 第18-21页 |
1.2.1 文献检索结果 | 第18页 |
1.2.2 压疮处理效果评价指标的引用频次及频率 | 第18-19页 |
1.2.3 压疮处理效果评价指标的分类及所占比重 | 第19-20页 |
1.2.4 压疮处理效果评价指标分析 | 第20-21页 |
1.3 讨论 | 第21-22页 |
1.3.1 科学规范使用压疮处理效果评价指标 | 第21页 |
1.3.2 拓展压疮处理效果评价范围 | 第21-22页 |
1.3.3 建立压疮处理效果评价指标标准的必要性 | 第22页 |
1.4 小结 | 第22-23页 |
二、压疮处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第23-39页 |
2.1 方法 | 第23-26页 |
2.1.1 研究步骤 | 第23-24页 |
2.1.1.1 成立研究小组 | 第23页 |
2.1.1.2 拟定专家函询表 | 第23页 |
2.1.1.3 确定函询专家 | 第23页 |
2.1.1.4 函询表修订 | 第23-24页 |
2.1.2 指标入选标准 | 第24页 |
2.1.3 质量控制 | 第24-25页 |
2.1.4 统计方法 | 第25页 |
2.1.5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2 结果 | 第26-34页 |
2.2.1 专家情况 | 第26-27页 |
2.2.1.1 专家基本情况 | 第26页 |
2.2.1.2 专家的积极性 | 第26页 |
2.2.1.3 专家的权威程度 | 第26页 |
2.2.1.4 专家对评价指标意见的协调程度 | 第26-27页 |
2.2.1.4.1 条目重要性 | 第26-27页 |
2.2.1.4.2 条目可操作性和认可度 | 第27页 |
2.2.2 压疮处理效果评价指标纳入情况 | 第27-34页 |
2.2.2.1 第一轮Delphi专家咨询有关指标的纳人情况 | 第27-28页 |
2.2.2.2 第二轮Delphi专家咨询有关指标的纳入情况 | 第28-34页 |
2.3 讨论 | 第34-37页 |
2.3.1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第34-35页 |
2.3.1.1 专家的代表性 | 第34页 |
2.3.1.2 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程度 | 第34页 |
2.3.1.3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第34-35页 |
2.3.2 压疮处理效果评价指标的筛选修改分析 | 第35-37页 |
2.3.2.1 愈合效果评价指标 | 第35页 |
2.3.2.2 患者感受评价指标 | 第35-36页 |
2.3.2.3 患者安全评价指标 | 第36页 |
2.3.2.4 经济效果评价指标 | 第36-37页 |
2.3.3 建立压疮处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 第37页 |
2.3.3.1 规范压疮处理效果评价指标的应用 | 第37页 |
2.3.3.2 为临床医务人员评估压疮处理效果提供指标参考 | 第37页 |
2.3.3.3 便于压疮循证护理工作的开展 | 第37页 |
2.4 小结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3-44页 |
附录 | 第44-58页 |
综述 压疮处理效果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 第58-66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