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3-17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3-16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6-17页 |
一、丹杞茸颗粒剂对正常大鼠血糖的影响 | 第17-19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7页 |
1.1.1 对象 | 第17页 |
1.1.2 方法 | 第17页 |
1.2 结果 | 第17-18页 |
1.2.1 丹杞茸颗粒剂对正常大鼠血糖值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 讨论 | 第18页 |
1.4 小结 | 第18-19页 |
二、丹杞茸颗粒剂对大鼠24小时代谢情况的影响 | 第19-23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19页 |
2.1.1 对象 | 第19页 |
2.1.2 方法 | 第19页 |
2.2 结果 | 第19-21页 |
2.2.1 丹杞茸颗粒剂对正常大鼠饮水量的影响 | 第19页 |
2.2.2 丹杞茸颗粒剂对正常大鼠排尿量的影响 | 第19-20页 |
2.2.3 丹杞茸颗粒剂对正常大鼠进食量的影响 | 第20页 |
2.2.4 丹杞茸颗粒剂对正常大鼠排便量的影响 | 第20-21页 |
2.3 讨论 | 第21-22页 |
2.4 总结 | 第22-23页 |
三、丹杞茸颗粒剂对正常小鼠白细胞介素-2 生成的影响(~3H-TdR掺入法) | 第23-26页 |
3.1 对象和方法 | 第23-24页 |
3.1.1 对象 | 第23页 |
3.1.2 方法 | 第23-24页 |
3.2 结果 | 第24-25页 |
3.2.1 丹杞茸颗粒剂小鼠脾脏淋巴细胞IL-2 的生成的影响 | 第24-25页 |
3.3 讨论 | 第25页 |
3.4 小结 | 第25-26页 |
四、丹杞茸颗粒剂大鼠血浆过氧化脂质的影响(TBA反应比色法) | 第26-31页 |
4.1 对象和方法 | 第26-28页 |
4.1.1 对象 | 第26页 |
4.1.2 方法 | 第26-28页 |
4.2 结果 | 第28-29页 |
4.2.1 丹杞茸颗粒剂及维生素E对高龄大鼠血浆的过氧化脂质的影响 | 第28-29页 |
4.2.2 丹杞茸颗粒剂及维生素E对高龄大鼠血球的SOD的影响 | 第29页 |
4.3 讨论 | 第29-30页 |
4.4 小结 | 第30-31页 |
五、丹杞茸颗粒剂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保护作用 | 第31-36页 |
5.1 对象和方法 | 第31-32页 |
5.1.1 对象 | 第31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5.2 结果 | 第32-33页 |
5.2.1 丹杞茸颗粒剂对血糖和葡萄糖耐受量的影响 | 第32页 |
5.2.2 丹杞茸颗粒剂对血脂的影响 | 第32-33页 |
5.2.3 丹杞茸颗粒剂对肾功能的影响 | 第33页 |
5.3 讨论 | 第33-35页 |
5.3.1 丹杞茸颗粒剂对血糖和葡萄糖耐受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5.3.2 丹杞茸颗粒剂对血脂的影响 | 第34页 |
5.3.3 丹杞茸颗粒剂对肾功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5.4 小结 | 第35-36页 |
六、丹杞茸颗粒剂降血糖作用的细胞实验研究 | 第36-43页 |
6.1 对象和方法 | 第36-38页 |
6.1.1 对象 | 第36页 |
6.1.2 方法 | 第36-38页 |
6.2 结果 | 第38-41页 |
6.2.1 丹杞茸颗粒剂对链脲佐菌素致NIT-L1胰岛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38-39页 |
6.2.2 丹杞茸颗粒剂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 第39页 |
6.2.3 丹杞茸颗粒剂对BBMV吸收葡萄糖的影响结果 | 第39-40页 |
6.2.4 丹杞茸颗粒剂对H4IIE细胞葡萄糖生成的影响 | 第40页 |
6.2.5 丹杞茸颗粒剂对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的影响 | 第40-41页 |
6.3 讨论 | 第41-42页 |
6.3.1 丹杞茸颗粒剂对链脲佐菌素致NIT-L1胰岛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41页 |
6.3.2 丹杞茸颗粒剂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 第41页 |
6.3.3 丹杞茸颗粒剂对BBMV吸收葡萄糖的影响结果 | 第41页 |
6.3.4 丹杞茸颗粒剂对H4IIE细胞葡萄糖生成的影响 | 第41页 |
6.3.5 丹杞茸颗粒剂对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的影响 | 第41-42页 |
6.4 小结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53页 |
综述 | 第53-89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76-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