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杨论文

额河杨杂交起源和群体遗传组成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额河杨的杂交起源及其与亲本产生杂交带的组成第10-61页
    1.1 前言第10-28页
        1.1.1 杂交概述第10-18页
            1.1.1.1 隔离机制第12-15页
            1.1.1.2 杂种(或杂交)优势(Hybrid vigour)第15-16页
            1.1.1.3 渐渗第16-17页
            1.1.1.4 杂交物种形成(Hybrid speciation)第17-18页
        1.1.2 杂交带(Hybrid zone)第18-23页
            1.1.2.1 杂交带形成第18-21页
            1.1.2.2 杂交带的适应性第21-23页
        1.1.3 杨属物种研究概述第23-24页
        1.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8页
    1.2 材料方法第28-36页
        1.2.1 样品采集第28-31页
        1.2.2 DNA的提取、测序和比对第31-32页
        1.2.3 数据分析第32-36页
            1.2.3.1 数据整理第32页
            1.2.3.2 群体遗传学分析第32-34页
            1.2.3.3 检验额河杨的杂种起源和杂交带成分第34-35页
            1.2.3.4 不同生境土壤样品采集和氮元素含量分析第35-36页
    1.3 研究结果第36-58页
        1.3.1 叶绿体DNA的序列多态性第36-37页
        1.3.2 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结构分析第37-51页
            1.3.2.1 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7-45页
            1.3.2.2 种群结构分析第45-51页
        1.3.3 额河杨的杂交起源和杂交带组成第51-54页
        1.3.4 三个分类群典型生态位的土样氮含量分析比较第54-58页
    1.4 讨论第58-61页
第二章 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欧洲黑杨种群多样性研究第61-75页
    2.1 前言第61-68页
        2.1.1 影响种群多样性的因素第61-63页
            2.1.1.1 遗传漂变第61-62页
            2.1.1.2 自然选择第62页
            2.1.1.3 植物繁殖系统第62-63页
        2.1.2 边缘分布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第63-64页
        2.1.3 相关分子研究技术第64-66页
            2.1.3.1 共显性的遗传标记第64-65页
            2.1.3.2 显性分子标记第65-66页
        2.1.4 欧洲黑杨研究概况第66-67页
        2.1.5 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第67-68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68-70页
        2.2.1 居群采样第68页
        2.2.2 SSR多态性的基因型分析第68-69页
        2.2.3 数据分析第69-70页
    2.3 研究结果第70-73页
    2.4 讨论第73-75页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91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1-92页
致谢第92-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组建和生产力对施肥的响应机制
下一篇:动态评估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