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选题目的 | 第9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9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4.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16页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设计路线 | 第16-17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5.2 设计路线 | 第17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7 预期达到研究结果 | 第18-19页 |
2 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1 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1 新型城镇化内涵 | 第19-20页 |
2.1.2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 第20页 |
2.2 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 | 第20-27页 |
2.2.1 城乡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2.2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21-24页 |
2.2.3 传统农业改造与转型理论 | 第24-25页 |
2.2.4 共生系统理论 | 第25-26页 |
2.2.5 空间统筹理论 | 第26-27页 |
3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及路径 | 第27-35页 |
3.1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内涵及互动关系 | 第27-28页 |
3.1.1 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 | 第27-28页 |
3.1.2 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 | 第28页 |
3.2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28-35页 |
3.2.1 寿光“内源式”发展路径 | 第28-32页 |
3.2.2 诸城“外源式”发展路径 | 第32-35页 |
4 寿光和诸城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现状及评价 | 第35-55页 |
4.1 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现状 | 第35-44页 |
4.1.1 寿光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现状 | 第35-39页 |
4.1.2 诸城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现状 | 第39-44页 |
4.2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水平评价 | 第44-55页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 第44-45页 |
4.2.2 研究方法 | 第45-47页 |
4.2.3 结果分析 | 第47-55页 |
5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55-64页 |
5.1 寿光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 | 第55-57页 |
5.1.1 寿光农业现代化中存在的问题 | 第55-56页 |
5.1.2 寿光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56-57页 |
5.2 寿光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 第57-59页 |
5.2.1 寿光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 第57-58页 |
5.2.2 寿光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8-59页 |
5.3 诸城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59-61页 |
5.3.1 诸城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59-60页 |
5.3.2 诸城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60-61页 |
5.4 诸城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61-64页 |
5.4.1 诸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61-63页 |
5.4.2 诸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63-6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局限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