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刑法中抽象危险犯的适度扩张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抽象危险犯概述 | 第14-20页 |
第一节 抽象危险犯的概念 | 第14页 |
第二节 “抽象危险”的认定 | 第14-17页 |
一、形式说 | 第14-15页 |
二、实质说 | 第15-16页 |
三、本文观点 | 第16-17页 |
第三节 抽象危险犯与具体危险犯的界分 | 第17-18页 |
一、形式上的区别 | 第17页 |
二、实质的区别 | 第17-18页 |
第四节 抽象危险犯与行为犯的界分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刑法增设抽象危险犯的正当性 | 第20-26页 |
第一节 抽象危险犯扩张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一、法益保护前置化理论 | 第20-22页 |
二 、积极的一般预防理论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抽象危险犯扩张的现实基础 | 第23-26页 |
一、抽象危险犯对防治新型犯罪发挥了重要作用 | 第23-24页 |
二、增设抽象危险犯显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抽象危险犯在我国的争议及回应 | 第26-32页 |
第一节 风险刑法理论具有风险性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抽象危险犯与刑法谦抑性原则 | 第27-29页 |
一、刑谦抑性原则的内涵 | 第27页 |
二、抽象危险犯可能损害刑法的最后一道保障功能 | 第27-28页 |
三、抽象危险犯过度扩张有侵害自由和人权之虞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抽象危险犯对法益概念的冲击 | 第29-30页 |
第四节 抽象危险犯的扩张与社会效率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我国抽象危险犯的立法完善 | 第32-43页 |
第一节 外国抽象危险犯立法例 | 第32-34页 |
一、德国立法例 | 第32-33页 |
二、日本立法例 | 第33-34页 |
三、对德、日抽象危险犯立法的评析 | 第34页 |
第二节 我国抽象危险犯的立法原则 | 第34-37页 |
一、抽象危险犯的范围应扩张 | 第34-35页 |
二、抽象危险犯的扩张应适度 | 第35-37页 |
第三节 我国抽象危险犯立法的具体展开 | 第37-43页 |
一、污染环境罪 | 第37-38页 |
二、毒驾入刑问题 | 第38-40页 |
三、故意传播艾滋病罪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期成果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