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 ·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综述 | 第10-14页 |
| ·蒙中贸易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小结及评价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与难点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难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本人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18-19页 |
| 第2章 产业内贸易的基本理论 | 第19-27页 |
|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与分类 | 第19-22页 |
|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 第19-20页 |
|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 第20-22页 |
| ·产业内贸易的计量方法 | 第22-27页 |
| ·静态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 | 第22-24页 |
| ·动态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 | 第24-25页 |
| ·分类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 | 第25-27页 |
| 第3章 蒙中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42页 |
| ·蒙古国与中国双边贸易概况 | 第27-33页 |
| ·贸易关系的启动和快速发展(建交后-20世纪60年代) | 第27-28页 |
| ·双边贸易往来大幅萎缩(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 第28页 |
| ·双边贸易的全面恢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 第28-29页 |
| ·双边贸易的快速、全面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 | 第29-33页 |
| ·蒙中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 第33-39页 |
| ·测算工具 | 第34-36页 |
| ·测算结果 | 第36-38页 |
| ·特征分析 | 第38-39页 |
| ·蒙中贸易的竞争力测算 | 第39-42页 |
| ·指标简介 | 第40页 |
| ·竞争力测算 | 第40-41页 |
| ·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 第4章 蒙中产业内贸易原因分析 | 第42-47页 |
| ·蒙中产业内贸易整体水平较低的原因分析 | 第42-43页 |
| ·经济水平差距 | 第42-43页 |
|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展缓慢 | 第43页 |
| ·各产品产业内贸易差异较大的原因分析 | 第43-45页 |
| ·两国的资源禀赋优势 | 第44页 |
| ·跨国直接投资的发展 | 第44-45页 |
|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特征的原因分析 | 第45-47页 |
| ·垂直专业化分工 | 第45-46页 |
| ·地理位置毗邻 | 第46-47页 |
| 第5章 扩大蒙中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对策选择 | 第47-50页 |
| ·促进贸易均衡发展,加强两国间的合作与协调 | 第47页 |
| ·转变出口增长方式,拓展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 第47-48页 |
| ·全面推动贸易自由化,扩大资本密集型贸易规模 | 第48-49页 |
| ·协调统一国内政策,提升竞争力水平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