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导言 | 第11-24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了新的法治时代 | 第11页 |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同步发展 | 第11-12页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学术回顾 | 第14-20页 |
一、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文献分析 | 第14-15页 |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研究重点 | 第15-20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0-24页 |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第一章 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历史嬗变 | 第24-47页 |
第一节 雏形初现阶段(1978-1984) | 第24-28页 |
一、改革开放为法治教育带来了契机 | 第24-26页 |
二、从小众化的法学教育过渡到大众化的法纪知识教育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初步发展阶段(1985-1996) | 第28-33页 |
一、普法教育拉开了法治教育的序幕 | 第28-30页 |
二、从法纪知识教育过渡到法律意识教育 | 第30-33页 |
第三节 深入发展阶段(1997-2010) | 第33-39页 |
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为法治教育推波助澜 | 第33-36页 |
二、从法律意识教育过渡到法律素质教育 | 第36-39页 |
第四节 蓬勃发展阶段(2011-至今) | 第39-44页 |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新的法治要求 | 第39-42页 |
二、从法律素质教育过渡到法治素养教育 | 第42-44页 |
第五节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发展成果与不足 | 第44-47页 |
第二章 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实反思 | 第47-59页 |
第一节 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47-52页 |
一、法治知识教育更多地停留在法律知识的传播上 | 第47-49页 |
二、法治思维教育难以突破守法教育的“藩篱” | 第49-50页 |
三、法治方式教育与实践脱节 | 第50-52页 |
第二节 高校法治教育的症结反思 | 第52-59页 |
一、法治教育陷入“重知识轻能力”的误区 | 第53-54页 |
二、法治教育偏重“大水漫灌”的空洞教育 | 第54-55页 |
三、法治教育受制于传统而薄弱的师资力量 | 第55-57页 |
四、法治教育缺乏多方教育合力 | 第57-59页 |
第三章 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世界经验 | 第59-69页 |
第一节 域外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考察 | 第59-67页 |
一、法治教育目标的考察 | 第59-62页 |
二、法治教育内容的考察 | 第62-64页 |
三、法治教育方式的考察 | 第64-67页 |
第二节 世界范围内的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趋势 | 第67-69页 |
一、完善的法治教育内容和方式 | 第67-68页 |
二、整合多维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 第68-69页 |
第四章 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构建 | 第69-86页 |
第一节“知行统一”教育理念的构建 | 第69-73页 |
一、法治运行基本理论与实务的理解 | 第69-70页 |
二、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方式的训练 | 第70-72页 |
三、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评估方式的改革 | 第72-73页 |
第二节“三个并重”教育机制的构建 | 第73-76页 |
一、创新灵活性、多样化的法治教育模式 | 第73-74页 |
二、遵循科学性、层次性的法治教育规律 | 第74-75页 |
三、建构互动性、参与性的新型师生关系 | 第75-76页 |
第三节 新型高素质教育团队的构建 | 第76-80页 |
一、加强师风师德建设 | 第77-78页 |
二、切实提升专业知识水平 | 第78-79页 |
三、聘请校外精英充实高校法治教育队伍 | 第79-80页 |
第四节 协调多面式教育平台的构建 | 第80-86页 |
一、凸显高校在大学生法治教育环境中的主体作用 | 第80-81页 |
二、强化家庭在大学生法治教育环境中的基础作用 | 第81-82页 |
三、重视社会在大学生法治教育环境中的引领作用 | 第82-83页 |
四、探索社区在大学生法治教育环境中的辅助作用 | 第83-84页 |
五、发挥网络在大学生法治教育环境中的积极作用 | 第84-86页 |
结语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后记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