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决理由模式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8-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判决书的形式 | 第12-20页 |
第一节 判决书的结构——决定判决理由的地位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判决书的风格——影响判决理由的形成 | 第14-16页 |
第三节 形成模式的判决理由 | 第16-20页 |
第二章 判决理由模式的历史考量和域外考察 | 第20-36页 |
第一节 我国判决理由模式的历史回溯 | 第21-29页 |
一、古代判决理由模式的初创时期 | 第21-23页 |
二、古代判决理由模式的发展时期 | 第23-25页 |
三、古代判决理由模式的成熟时期 | 第25-27页 |
四、近代判决理由模式的新发展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判决理由模式的域外考察 | 第29-36页 |
一、大陆法系判决理由模式考察 | 第29-32页 |
二、英美法系判决理由模式考察 | 第32-36页 |
第三章 我国判决理由模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55页 |
第一节 当代我国判决理由模式的现状分析 | 第36-48页 |
一、事实认定模式 | 第36-39页 |
二、法律适用模式 | 第39-43页 |
三、道德补强模式 | 第43-45页 |
四、情理兼叙模式 | 第45-48页 |
第二节 影响判决理由模式的因素 | 第48-55页 |
一、制度因素 | 第48-50页 |
二、法官能力因素 | 第50-51页 |
三、职业保障因素 | 第51-53页 |
四、社会环境因素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构建我国判决理由模式之设想 | 第55-70页 |
第一节 以法定判决理由模式为主 | 第55-60页 |
一、事实认定模式判决理由应更清晰、确定 | 第55-58页 |
二、法律适用模式判决理由应加强论证和说理 | 第58-60页 |
第二节 作为辅助手段的其他判决理由模式 | 第60-65页 |
一、道德补强模式适用应具有合理性和针对性 | 第60-63页 |
二、情理兼叙模式应与法律融合作出判决 | 第63-65页 |
第三节 制度变革以构建我国判决理由模式 | 第65-70页 |
一、建立裁判说理激励机制 | 第65-66页 |
二、在判决理由中引述指导性案例 | 第66-68页 |
三、公开裁判加强说理制度监督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后记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