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产品设计方法研究概述 | 第10-12页 |
1.2.1 产品设计方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10-11页 |
1.2.2 主要产品设计方法简述 | 第11-12页 |
1.3 产品功能展开(QFD)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QFD起源及其发展 | 第12-14页 |
1.3.2 QFD的应用特点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2 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17-31页 |
2.1 质量功能展开(QFD) | 第17-20页 |
2.1.1 QFD概述 | 第17页 |
2.1.2 质量屋构建及步骤 | 第17-20页 |
2.2 顾客需求分析 | 第20-21页 |
2.3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 | 第21-26页 |
2.3.1 TRIZ理论起源及其发展 | 第21页 |
2.3.2 TRIZ理论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2.3.3 TRIZ相关工具与方法 | 第23-26页 |
2.4 潜在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FMEA) | 第26-31页 |
2.4.1 FMEA概述 | 第26-27页 |
2.4.2 FMEA类型 | 第27-28页 |
2.4.3 FMEA分析过程 | 第28-31页 |
3 顾客需求分析 | 第31-39页 |
3.1 顾客需求分析研究路线 | 第31-32页 |
3.2 顾客需求获取 | 第32页 |
3.3 顾客需求分类 | 第32-35页 |
3.3.1 基于KANO模型的顾客需求分类 | 第32-33页 |
3.3.2 基于模糊聚类方法的顾客需求分析 | 第33-35页 |
3.4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顾客需求重要度计算 | 第35-37页 |
3.4.1 AHP法的基本思想 | 第35页 |
3.4.2 顾客需求重要度的AHP算法 | 第35-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4 基于QFD和TRIZ的冲突解决与FMEA应用 | 第39-53页 |
4.1 TRIZ和FMEA与QFD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 第39-41页 |
4.1.1 QFD方法的优点及其局限性 | 第39-40页 |
4.1.2 TRIZ与QFD的互补性 | 第40页 |
4.1.3 FMEA技术对QFD的支持 | 第40-41页 |
4.2 冲突识别及其解决原理 | 第41-45页 |
4.2.1 冲突识别 | 第41-42页 |
4.2.2 冲突解决原理 | 第42-45页 |
4.3 基于QFD和TRIZ的冲突解决流程 | 第45-46页 |
4.4 FMEA在QFD中的应用 | 第46-51页 |
4.4.1 FMEA评价工具 | 第46-49页 |
4.4.2 FMEA在QFD中的应用流程 | 第49-51页 |
4.5 基于TRIZ与FMEA的QFD应用流程 | 第51-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基于QFD的产品设计方法在M公司中的应用 | 第53-65页 |
5.1 案例应用背景 | 第53页 |
5.2 顾客需求分析 | 第53-57页 |
5.3 技术特性展开及其重要度 | 第57-58页 |
5.4 冲突问题解决 | 第58-60页 |
5.5 质量屋构建及FMEA分析 | 第60-6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6 总结及展望 | 第65-67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6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73-75页 |
附录 2 39 个标准工程参数详解 | 第75-77页 |
附录 3 40 条发明原理详解 | 第77-81页 |
附录4 标准解系统 | 第81-83页 |
附录5 矛盾矩阵 | 第83-8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