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1.2.1 关于比赛教学法的研究 | 第9-12页 |
1.2.2“比赛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关于跳绳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 第13-15页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页 |
1.3.1 花样跳绳的概念界定 | 第15页 |
1.3.2 模块教学的概念界定 | 第15页 |
1.3.3 比赛式模块教学的概念界定 | 第15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5-1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7-21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17页 |
2.2.2 特尔菲法 | 第17页 |
2.2.3 实验法 | 第17-20页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20-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48页 |
3.1 比赛式模块教学的设计 | 第21-30页 |
3.1.1 第一轮特尔菲问卷分析 | 第21-24页 |
3.1.2 第二轮特尔菲问卷分析 | 第24-28页 |
3.1.3 花样跳绳比赛式模块指标体系 | 第28-30页 |
3.2 比赛式模块教学在舒兰市18中的实施 | 第30-38页 |
3.2.1 指导思想 | 第30页 |
3.2.2 教学目标 | 第30-31页 |
3.2.3 教学内容 | 第31-32页 |
3.2.4 教学组织形式 | 第32-36页 |
3.2.5 教学评价 | 第36-38页 |
3.3 比赛式模块教学对花样跳绳课的教学效果影响 | 第38-47页 |
3.3.1 比赛式模块教学对学生花样跳绳技术水平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2 比赛式模块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3 比赛式模块教学对学生运动参与方面的影响 | 第40-43页 |
3.3.4 比赛式模块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影响 | 第43-47页 |
3.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7-48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48-50页 |
4.1 结论 | 第48页 |
4.2 建议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82页 |
附录 1:比赛式模块设计特尔菲法专家问卷I | 第55-57页 |
附录 2:模块设计特尔菲法专家问卷II | 第57-62页 |
附录 3:模块设计特尔菲法专家名单 | 第62-63页 |
附录 4:学生问卷 | 第63-66页 |
附录 5:学生问卷评分办法 | 第66-71页 |
附录 6:教案案例 | 第71-81页 |
附录 7:《中学生运动参与》信效度检验 | 第81-82页 |
附录 8:《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信效度检验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