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前言 | 第8-9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2.1 铅球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 第9-11页 |
2.2 国内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3 表面肌电技术在国外体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4 表面肌电技术在国内体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8-21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19页 |
3.2.2 专家访谈法 | 第19页 |
3.2.3 实验法 | 第19-21页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21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1-56页 |
4.1 旋转式推铅球各技术阶段的划分 | 第21-23页 |
4.2 双支撑阶段主要用力肌肉的表面肌电特征 | 第23-30页 |
4.2.1 双支撑起转阶段各肌肉肌电活动的用力时间顺序分析 | 第23-27页 |
4.2.2 双支撑起转阶段各肌肉活动的均方根振幅(RMS)分析 | 第27-28页 |
4.2.3 双支撑起转阶段各肌肉积分肌电值、贡献率分析 | 第28-30页 |
4.3 单支撑阶段主要发力肌肉的表面肌电特征 | 第30-37页 |
4.3.1 单支撑阶段各肌肉肌电活动的用力时间顺序分析 | 第30-34页 |
4.3.2 单支撑阶段各肌肉活动的均方根振幅(RMS)分析 | 第34-35页 |
4.3.3 单支撑阶段各肌肉积分肌电值、贡献率分析 | 第35-37页 |
4.4 腾空阶段主要发力肌肉的表面肌电特征 | 第37-43页 |
4.4.1 腾空阶段各肌肉肌电活动的用力时间顺序分析 | 第37-40页 |
4.4.2 腾空阶段各肌肉活动的均方根振幅(RMS)分析 | 第40-41页 |
4.4.3 腾空阶段各肌肉积分肌电值、贡献率分析 | 第41-43页 |
4.5 过渡阶段主要发力肌肉的表面肌电特征 | 第43-50页 |
4.5.1 过渡阶段各肌肉肌电活动的用力时间顺序分析 | 第43-47页 |
4.5.2 腾空阶段各肌肉活动的均方根振幅(RMS)分析 | 第47-48页 |
4.5.3 过渡阶段各肌肉积分肌电值、贡献率分析 | 第48-50页 |
4.6 最后用力阶段主要发力肌肉的表面肌电特征 | 第50-56页 |
4.6.1 最后用力阶段各肌肉肌电活动的用力时间顺序分析 | 第50-53页 |
4.6.2 最后用力阶段各肌肉活动的均方根振幅(RMS)分析 | 第53-54页 |
4.6.3 最后用力阶段各肌肉积分肌电值、贡献率分析 | 第54-56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6-58页 |
5.1 结论 | 第56-57页 |
5.2 建议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件 1 | 第62-63页 |
附件 2 | 第63-64页 |
附件 3 | 第64-65页 |
附件 4 | 第65-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