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小帽的语言特色探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7-13页 |
1.问题缘起 | 第7页 |
2.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3.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 第11页 |
4.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二人转小帽的语言基础 | 第13-23页 |
1.1 功能在语言中体现 | 第13-14页 |
1.1.1 语言亲和力渲染气氛 | 第13页 |
1.1.2 精巧语言展示熟悉情节 | 第13-14页 |
1.1.3 独特民歌语言拉近情感体验 | 第14页 |
1.2 东北方言基础 | 第14-18页 |
1.3 二人转正戏语言基础 | 第18-20页 |
1.4 东北民歌基础 | 第20-23页 |
2.二人转小帽的语音特色 | 第23-37页 |
2.1 声、韵、调特色 | 第23-25页 |
2.1.1 声母特色 | 第23-24页 |
2.1.2 韵母特色 | 第24页 |
2.1.3 声调特色 | 第24-25页 |
2.2 押韵特色 | 第25-31页 |
2.2.1 一韵到底 | 第27-28页 |
2.2.2 韵散结合 | 第28-30页 |
2.2.3 自由押韵式 | 第30-31页 |
2.3 儿化音特色 | 第31-37页 |
2.3.1 儿化音的发音方式 | 第32-33页 |
2.3.2 儿化音的作用 | 第33-37页 |
3.二人转小帽的词汇特色 | 第37-57页 |
3.1 用词风格 | 第37-48页 |
3.1.1 抒情 | 第37-38页 |
3.1.2 形象 | 第38-40页 |
3.1.3 质朴 | 第40-41页 |
3.1.4 通俗 | 第41-44页 |
3.1.5 凝练 | 第44-46页 |
3.1.6 有序 | 第46-48页 |
3.2 二人转小帽中衬词特色 | 第48-57页 |
3.2.1 衬词的分类 | 第48-52页 |
3.2.2 衬词的作用 | 第52-57页 |
4.二人转小帽的修辞特色 | 第57-67页 |
4.1 比喻 | 第57-58页 |
4.2 比拟 | 第58-60页 |
4.3 夸张 | 第60-62页 |
4.4 铺排 | 第62-65页 |
4.5 对偶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附录 | 第77-109页 |